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安康八岔戏

八岔戏,又称"七岔戏"、"花鼓戏"、"小调戏"、"岔口戏"。虽安康土生土长的艺术与外省流入的民间艺术融汇、衍化、丰富发展起来的。

  • 中文名 安康八岔戏
  • 出    自 清嘉庆、道光年间
  • 角    色 三门九行当
  • 又    称 七岔戏、花鼓戏、小调戏

简介

  ​八岔戏分阴、阳两种。阴八岔为三、三、四的十字句,开头有"起板",中间叙事有"诉板",收尾有"落板";阳八岔则为二、二、三的七字句,同时还来自有夹带着不规则的360百科五、六、八、九字句。前者只有一个主调,一调到底,每唱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尾要接腔,并有特定的锣鼓曲调,旋律悠扬委婉,多表现抒情、哀伤、忧郁、彷徨的情绪。后者曲调明快,节奏感强,有跳跃性、舞蹈性较强,宜于铺陈叙事和表现高兴、喜悦及情绪变化大的人物轴教待孙始食误内心世界,常用于剧目的开场。由于唱腔来自于民间小调,又不用弦乐伴奏,全用民间鼓乐间插,或句末尾三字由后台或围观群众以集体接唱的形式来烘托,因此具有热闹灵活参与人多的特点。再加上它通俗多变的唱词,生活化的道白,本地化的便距指防足候欢于语音语调,唱诉民间故事,故其普及程度非常之高。八磁轴目裂积关确岔戏自清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独立成体以来,日渐发展。光绪年间至民国初期,城乡有了八岔戏自乐班或半职业班走乡串村演出。妒级减沉唱端剧目日增。演出时,已具值研绿管停年延外计想己有戏曲表演程式。角色有了"三门九行当"。后来竞出现了的传授师傅和演技出色的"把师"的常年班。建国后,安康市汉剧团吸收引进、整理、创作演出新八岔戏,增加了丝弦伴奏,丰富了表演程式,使传统的八岔焕然一新,轰动一时。

代表剧目

  有《站花志鲁墙》、《吴三保游画浓府屋它春》和现代剧《挖界石》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安可林文章网 » 安康八岔戏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