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歌危乡口和西证子媒体导论》是十2006年复旦大学出版金府宽日宗改还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 [美]Joseph R.Dominick、Fritz Messere、Barry L.Sherman。
结合中国国情,分析了广播、电视、有线电视、卫星电视以及因特网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讨论以美国电子媒体为主要对象,涉及电子媒体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内容编排、经营来自管理、监管自律、受众道根研究、传播效果以及国际传播等。
- 中文名称 电子媒体导论
- ISBN 7309048962
-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开本 16
- 印刷时间 2006-4第1次印刷
简介
本书以《电子媒体导论》英文版第五版为蓝本,结合中国国情,分析了广播、电视、有线电视、卫星电视以及因特网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讨论以美国电子媒体为主要对象,涉及电子媒体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内容编排、经营管理、监管自律、受众研究、传播效果以及国际传播等。中国电子媒体的相关内容也有所涉及。
本书理论联系实际,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语言生动、深入浅出,适合传播学、新闻学、广播电视学等专业师生使用,对广播电视和网络传播向欢队从业人员也有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约瑟夫·R·多止双色含品费六命热米尼克(Joseph R.Dominick),美国佐治亚大学新闻和大众传播学院教授,电信系负责人。1966年毕业于伊利诺伊大学,l97O年获密来自歇根大学博士学位。曾在纽约城市大学任教四年,以后任教错罗翻陈牛于佐治亚大学新闻和大众传播学院,自1980年至l985年,曾担任广播电360百科视电影专业的负责人。此外,他还兼任一些机构的媒体顾问。
弗里茨·梅瑟(Fritz Messere),美国奥斯威戈纽约州立大学传播系主任、广播和电信专业教授。毕业于纽约州立大学,l971年获学士学位,l976年获硕士学位。他有丰富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验,曾担任一位FCC古孙投分染举师硫施号成员的兼职助理,并且是全国农村电信政策研究所的专家组成员。
巴里·L体映厚称议散责·谢尔曼(Barry L.Sherman,1952-2000),生前为佐治亚大学新闻和大众传播学院教授,自1986年至l9顺91年任电信系主任。此外他还是美国广播电视求值几落凯构短谓讨提教育学会、国际广播和电视协会以及广播电视传播博米事物馆成员。
张海鹰,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l983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获学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英国威尔士大学卡的夫剂渐学院,获新闻学硕士学位。1983年起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工作,曾任记者、编辑、国际部主任,曾参与筹办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英语台并主持工作。1993年加入香港《大公报》,任该报测感祖陆洋是指占驻上海办事处主任,效田传置本实高级记者。1998年到复旦并线大学新闻学院任教。
目录
第1章 广播电视的发展史
1.1 发明家
马可尼和无线电
费森登和连续电波
德·福斯特和"无形帝国"
1.2 经营和管理
法律的困惑
无线电与战争
RCA的诞生
1.3 广播的发轫
1.来自4 广播的快速发展(19新及称另在半20年代)
广告
广播网
360百科 管理
1.5 广播的黄金时代(1930-1948)
成长
影响
节目
1.6 电视
冻结和解冻
1.7 给脸举阿背广播的调整时期
1.8 电视的成长(1953-1962)
技术创新
好莱坞
节目
1.9 电视的稳定期(1963-1975)
技术
公共电视
新规定
节目
1.10 电视的变革(1975-1999)
竞争
兼并
公共电视的定位
备干 节目
技术
济除采 1.11 视频时代的广播
高技术
调频广播(FM)
联网广播电台
节目类型细分化
合并
1.12 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
中国广播的诞生
中国广播的发展
中国人民广播事业的发展
中国电视的发展
小结
■
第2章 有线电视和因特网的发展史
2.1 有线电视的故事
付费电视: 一个超前理念
有线电视的增长
2.2 有线电视的其他种类
卫星电视
有线电视的无线传输
2.3 中国有布兰每剧江祖含都求维杀线电视和卫星电视
有线电视
卫星电视
图2.4 因特网和万维网(WWW着)
从冷战到科研: 因特网的诞生
后核战争: 还会有拨号音吗?
ARPANET: 因特网的先驱
电子邮件的兴起
USENET: 走向大众的计算机网络
个人电脑: 新兴的大众媒介
因特网问世
搜索因特网
万维网(WWW转席延端故你这万师势)的诞生
2.5 因特网在中国
小结
■
第3章 音视半阻与并然群频技术
3.1 媒体技术的基本原则
复制技术
转换
信号与噪音
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
振荡与波形
注套都香够接命 频率与振幅
频率灵敏度
3.2 信号处理的步骤
3.3 步骤一: 信号的生成
音频信号的生成
视频信号的生成
3.4 步骤二: 信号放大和处理
音频的放大和处理
视频的放大和处理
3.5 步骤三: 信号传液龙等情奏制久生促厂输
音频传输
视频传输
卫星传输
有线通受星达际第卫九价信的回归
3.6 歌计士象步骤四: 信号接收
广播收音机
电视接收机
3.7 安打步骤五: 信号的储存和重现
音响储存
视频储存
网络广播: 音视频流媒体
小结
■
第4章 今日美国广播
4.1 今日广播中的三个"C": 竞争、合并与控制
今日广播业似统其的竞争
合并: 大型广据播集团
控制: 广播节目与促销
4.结厂令掉2 今日广播节目
乡村音乐电台
新闻/谈话和体育类电台
成人当代音乐和怀旧音乐电台
当代流行音乐电台
种族类型: 西班牙和黑人/城市当代电台
当代成人轻音乐电台
精选属布满境摇滚电台
其他类型电台
非商业广播电台
4.3 今日卫星广播
4.4 广播电台的组织结构
小结
■
第5章 今日美国广播电视和有线电视
5.1 美国电视台的种类
商业电视台和非商业电视台
VHF、UHF和DTV电视台
5.2 广播电视网
福克斯广播公司
新生的广播电视网
广播电视网的终结?
5.3 地方电视台
电视"钱袋子":广播电视网拥有和运作的电视台
主要广播电视网的会员台
WB、UPN和Pax的会员台
独立电视台
低功率电视台
5.4 电视台的所有权
5.5 公共电视
5.6 有线电视
有线电视节目
有线电视套装服务:"层级上升"
有线电视系统的所有权
有线电视的经济运作
5.7 直播卫星(DBS)
直播卫星节目
直播卫星的现在和未来
5.8 电视台的组织结构
有线电视系统的组织结构
小结
■
第6章 今日因特网和新媒体
6.1 因特网向大众传媒的转变
从文字开始: 文字电视广播(Teletext)
小型电视(Minitel)
连线信息服务在美国起步
新市场: Prodigy和美国在线
ISP增长,经营计划落空
WWW的发展及其影响
6.2 因特网基础
标准和协议
新旧域名
电子邮件、浏览器与即时讯息
插件
下载新媒体
门户
社区
底线
所有制和联盟
6.3 因特网和广播电视
"交叉促销"
媒体共享: NAPSTER和对等服务
广播的发展与网络广播: 流媒体与特许使用权
网络新闻变脸
电视上网和网络电视
6.4 发展前景
小结
■
第7章 广播、电视和有线电视的经营管理
7.1 电子媒体的竞争
不同媒体形态之间的竞争
决定媒体购买和成本计算
广告投放
千人成本(CPM): 广告成本计算
本地市场
7.2 广播电视销售实务
广播电台销售
电视台销售
7.3 广播电视销售的其他方面
台号与推广
其他广告
7.4 中国广播电视的管理经营
改革开放
广播电视广告
小结
■
第8章 美国广播节目编排
8.1 广播电台的管理和类型设计
8.2 广播节目编排矩阵
音乐节目
新闻/谈话节目
8.3 广播节目的制作模式
8.4 电台与音乐广播的类型化
确立电台的类型
类型化的音乐广播
8.5 "类型空白"
听众分析
广播节目播出顺序时间表
制定时间表: 广播节目编排术语
类型评估
类型调整
8.6 新闻/谈话和体育类节目的编排
全新闻电台
新闻/谈话电台
8.7 非商业性广播电台的节目编排
公共广播电台
大学广播
社区电台
小结
■
第9章 美国电视节目编排
9.1 美国电视新闻简史
肯尼迪总统遇刺与电视新闻的诞生
电视新闻的成熟
电视新闻成为一大产业
9.2 今日电视新闻
新闻联播
地区和地方有线新闻
点播新闻
全球新闻
9.3 电视新闻团队: 电视新闻的管理结构
第一阶段: 前期制作
第二阶段: 播出
9.4 电视新闻可信度的瓦解?
9.5 电视娱乐节目
9.6 广播电视网: 四加三
会员制
广播电视网的节目编排
有线电视的节目编排
公共电视的节目编排
9.7 电视辛迪加系统
辛迪加市场
辛迪加节目的类型
辛迪加"广告贴片"
9.8 地方电视节目编排
地方电视台
地方有线电视节目
9.9 电视节目编排策略
观众的流动
反向节目编排
挑战性节目编排
小结
■
第10章 广播电视媒体的监管和自律
10.1 美国广播电视媒体监管的历史回顾
理论依据
相关法律
1927年广播法案
1934年通信法案
有线电视监管
再度审视
10.2 联邦通信委员会及其职能
广播电台/电视台广播执照的审批
广播电台/电视台广播执照的审批和更新延长
所有权的多样化
执照更新
监管的执行
联邦通信委员会与有线电视、卫星电视和因特网
10.3 其他有关广播电视和有线电视的联邦法律
儿童电视
版权保护
对亵渎和淫秽、下流内容的规制
10.4 广告监管
10.5 广播电视媒体的自律
行为准则
标准和惯例
V芯片
行业组织
公众组织
10.6 中国广播电视业的法制建设和道德自律
法制建设
道德与自律
小结
■
第11章 收视率与受众反馈
11.1 受众研究的历史
11.2 收视率处理
电视收视测量和数据处理
电视收视率报告
电视收视率的术语和概念
广播收听测量和数据处理
广播收听率报告
广播收听率的术语和概念
11.3 收视率的准确性
11.4 收视率的使用
11.5 收视率调查技术的新发展
11.6 其他受众调查
音乐调查
市场调查
11.7 因特网受众调查
11.8 中国广播电视的受众调查
小结
■
第12章 电子媒体的传播效果
12.1 电子媒体的效果研究
12.2 媒介效果理论
"皮下注射"理论
有限效果理论
特殊效果理论
12.3 视频暴力
历史回顾
探求证据
电子游戏中的暴力
12.4 对现实的感知
涵化理论
种族、民族和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
12.5 广播电视与美国政治
媒体对投票行为的影响
媒体对政治体制的影响
12.6 电视与学习
12.7 电视与亲社会行为
12.8 因特网的社会影响
12.9 未来: 社会的关注
小结
■
第13章 国际广播电视和广播电视的国际传播
13.1 电子媒体体制之比较
13.2 其他国家的电子媒体
英国
加拿大
肯尼亚
13.3 国际广播的历史回顾
13.4 国际广播电台
美国之音(The Voice of America)
英国广播公司(BBC)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hina Radio International)
俄罗斯之音(The Voice of Russia)
德国之声(Deutsche Welle)
非官方国际广播: 秘密电台与海盗电台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