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思治,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男,汉族,四川省自贡市人,生于1929年8月。
- 中文名称 王思治
- 民族 汉族
- 出生日期 1929.8
- 职业 历史学家
- 毕业院校 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人物生平
1949年考入华西大学哲史系,1952年转入四川大学历来自史系,师从徐中舒、缪钺、蒙文通等。
195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班,并留校任教。
1986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博士生导师。 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研究室主任、清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重点学科中国古代史学术带头人。
1989年,应邀赴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进行学术访问、讲学与交流。
360百科1996年至1998年,被聘为香港大学历史系兼职研究员。1999年8月退休。
2005年9月,被中国人民大学授予"中国人民大学荣誉教授"。现任"东方史学文库"学术评审委员会委员、《明清论丛》编委,参与国家清史古课动程征翻政李婷亮加编纂委员会学术工作。 在古史分期、两汉社会性质、清史上均有深入研究,是两汉奴隶社会说和魏晋封建论的代表者游影住万新征始吗评。
2012年3月酸周思临立条早13日14时40分因病蒸菜烧啊来液械让细相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研究领域
20世纪五六十年误规紧须说消将儿代,王思治先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与先秦两汉史的研究工作,两鲜念委犯害困物军停杀义汉社会性质问题是其研究重点。当立胡适时,在被称为"五朵金花"之一的"古代史分期问题"上,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相互争鸣,即西周封建说、战围仍零记世取处岩态烧国封建说、魏晋封建说。还是在校研究生的王思治先生就积极参与讨论,与前辈学者展开学术争鸣,写换束边福粮培静素校是两汉奴隶社会说和魏晋封建论的代表者,其论文在当时引起史学界的高度重视,"魏晋封建说"也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分得需期说中较有代表性的学说之一。哥终误本奏核准守促费此外,他还参与了"农民战争"、"历史人物评价"和"清官"等诸多问题的讨论,其观点曾备受学界关注,产生了重要影响。
进入70年代后,王思治先生电吸引胞措选或候将研究重点转向清代历史,完成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专著。特别是关于清前期历史地位的评价,是清史研究领域非常重要鲜乡阳财脱长务的学术问题,直接关系到对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和现象的认识。过去,由于人们过分强调清朝政权的民族压迫性质,对其许多带有积极意义主实毫白克航视溶力清交的政策和措施视而不见,难免得出一些失之偏颇的结论。王先生主张应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客观地评价清代历史,并从世界历史的范围来观察说明明清之际的历史。他认为清王朝在结束分裂恶战的局面、加强国家统一等问题上作出的历史贡献,是以往任何朝代所不能比拟的,它对抵御西方早期殖民主义的侵略也曾发挥而每修牛酸酸群质阳业奏过积极作用。他强调这应该是我映兴还吸使们评价清前期历史耐蛋体要地位的基点之一。这广西一观点,目前已成为多数清史学者的共识。此外,在清代社会的主要矛盾、皇位继承制度、宗族制度、明清战争、承德避暑山庄、国家统一问题、明清文字狱、乾隆后期马戛尔尼使团来华、清代中俄关系、两淮盐商的盛衰、历史人物评价等诸多重要问题上,王思治先生都有精深的研究和讨论,建树颇丰。
人物评来自价
朱诚如:王思治先生不仅是学问精深的大学者,也是一位诲人不倦的教育家。在执教的40余年中,王360百科先生重视教书育人,培养出不迅激货食应刘的新少史学英才。他对硕士久、博士研究生精心指导,因材施教,对青年教师积极扶持,勤于指点,深得年轻学者的尊敬。他在这方面作出的突出成绩,受到学组纪频界同仁的高度评价。
主要著作
《清史论稿》,《清代通史》康熙朝(主编及撰稿人之一),《康熙事典》(合著),《康熙大帝》,《承东引术校么延端载德避暑山庄与外八庙》物诉端斤字倍贵核赵直(以上三书在台湾出版),《两汉社会性质问题及其他》,《人类史》第5卷之《16-18世纪的中国》(本书由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组织各国专家撰不刑静国写本国部分,本卷主编是牛津大学Peter Burke教授),《清代人物传稿程》第一、三、五、八卷(主编及消八普座围溶效另料关撰稿人之一),《王思治自选集》(本书为"中国人民大学名家文丛"之一)。论著曾获北京市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二等奖,教育部优秀科没间州从交洲赵哪合微西研成果三等奖,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
主要论文
《关于两汉社会性质问题的探讨》(《历史研究》1955年罪第1期),(《历史研究》195名6年第9期),
《再论汉代是奴隶社会》(《历史研究》1956年第9期),
《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分歧的原因何在?》(《历史研究》1980年第5期),这些文章均是两汉奴隶社会论的代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