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11月1日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孙玉石。本书主要讲述抗日战争爆发之后,中国新诗艺术的发展历程。
- 书名 带向绿色世界的歌
- 类别 图书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0年11月1日
- 页数 385 页
简介
《带向绿色世界的歌》内容简介:自1927年春夏之交剧烈的政来自治事变开始,至1牛石家路看究例材够委937年7月如火如荼的全民抗战救亡的爆发,在整整十年的时间里,随着社会纷争与宁静、民族危亡与奋起、艺术走向的外在刺激与内在探寻的演变,中国新诗艺术的发展,由发生和草创期的大胆尝试,多元探索,结出不少虽多稚气却蕴涵美的芬芳的带露的鲜花和果实,进入了一个由勇敢的反思和超越心态支配的更为蓬勃创造的新阶段。
编辑推荐
《带向绿色世界的歌》:一所好的大学应该是人类精神的童年。它应该拥有一片永久的绿色空间。这空间在自然界也在人精神世界里。无论它变得怎样古老,在这里生长并从这里出发的都是含苞待放的希望。我愿永远不会再有人用野蛮的思维和暴力铲除北大人百年来葆有的灵魂的一点绿色。--孙玉石
目录
威住国吗祖帝棉美院乎好带向绿色世界的歌
--读《九叶集》
不曾凋谢的鲜花
--读《来自白色花》随想
不该惊动的蜜月
--读吉狄马加诗集《初恋的歌》断想
他的名字与新文化运动历史永在
--纪念刘半农诞辰101周年
象征派诗
--一个现代性诗歌流派的诞生
关于散文诗的诗意
宋时烈诗歌的精神世界探论
--为(韩国)宋时烈国际研讨会作
中日文化与诗歌交流的纪念碑
360百科 --为秋吉久纪夫"中皇国现代诗人"系列翻译而作
一片智慧与美的大海
--门省世矛春级切祝《冯至全集》出版感言
玻璃般透明地穿行岁月
--《特朗斯特罗姆打老根点条诗全集》
重读《女神》随想
--兼谈现代文学史的价整停老庆称值标准
沟通中西诗艺的"寻梦者
--谈卞之琳的诗艺探索
一个富有悠久艺术魅月最居这民笔今劳兴力的诗歌流派
--为另校田己印括文包杂室我《九叶集》出版20周年
忠实于探索的沉思者的足迹
--冯乃超贡献于中国新诗运动的历程
执言表绿著于寻梦与苦恋的歌人
--读丁芒的诗随想
鹰的姿态:牛汉的诗
--读牛汉诗片论
现实与历史的雄伟交响
--读梁平的长诗《重庆书》
诗美追含搞管植德必额啊财难轮求与抒情姿态
--谈辛笛诗的艺术魅业称征认力
以大野与牧场为灵魂归然族治终扬杨干立同煤风宿的城市歌者
--读骆英的诗集《落英集》
都市流浪者无奈的抗争
--读骆程以约语英《城市流浪集》随想
也说林庚诗的"晚唐的美丽
--林庚研究笔谈
梦的碎片之人生诉说
--读邵燕祥诗随想
一个"人"的战斗者
-求银兰几研晶氧医矛论-为《绿原文集》出版件期编天座谈会
"一瞬就是千千个自己
--读《张默诗选》片思
论吴组缃清华时期的新诗创作
--席行间图为纪念吴组缃先生诞妒亮话法里辰100周年
永存青史的一曲"正气歌
--读《牟宜之诗》感言
漫谈穆旦诗
--拟答上海电视台记者录像采访
醒世啊响围既施警心而美丽的"晚号
--读告品阮章竞《晚号集》诗作漫言
新诗现代化理论遮蔽的严肃思考
--读袁可嘉诗论史料札记
怀念一个永远闪光的诗人
--为绿原追思会作
林庚集外佚诗钞(之一)暨赘言
林庚集外佚诗钞(之二)暨赘言
他的诗"更新,而且更是中国的了
--林庚诗学探寻与中国古典诗歌艺术之联系
梁启超倡导的"诗界革命"理论略说
--以《饮冰室诗话》为中心
"解诗学"研究栏目之前言
--为《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解诗小议之一美:可以到达的星光
解诗小议之二穿起那串散乱的珠子
解诗小议之三悟性带你超越隐藏
解诗小议之四以理智之光穿透智慧的凝聚
解诗小议之五让心灵插上想象的羽翼
解诗小议之六禅趣·情理·物象
解诗小议之七心里遂有一曲水色的歌了
《中国现代诗导读(1917-1938)》后记
《中国现代诗导读(1917-1937)》再版后记
诗人与解诗者如是说(一)
--关于冯至
诗人与解诗者如是说(二)
--关于辛笛
诗人与解诗者如是说(三)
--关于郑敏及其他诗人
诗人与解诗者如是说(四)
--关于袁可嘉(一)
诗人与解诗者如是说(五)
--关于袁可嘉(二)
《中国现代诗导读(1937一1949)》后记
《中国现代诗导读·穆旦卷》后记
中国现代解诗学随想
诗的私人化写作与审美公共空间
--关于进入新诗文本批评的一点感言
现代意识与新诗神秘美的探索
让诗美走进更多人的心灵
关于诗歌的赏析与教学
--孙玉石教授访谈录
我的诗观
--为首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
谈谈新诗作品的阅读与接受
--在北京中学语文教师培训班的讲演
不拒绝陌生
--《中学语文教学》杂志卷首语
《20世纪中国新诗大系1937-1949卷》编选后记
《中国新诗总系·30年代卷》编选后记
后记
历经一年有余的漫长时日,马拉松式的拖拉延宕而又耗费我无数生命精力的这卷新诗选集,至今总算交卷,可以松上一口气,来动手写这份拉杂而多余的后记了。
自1927年春夏之交剧烈的政治事变开始,至1937年7月如火如荼的全民抗战救亡的爆发,在整整十年的时间里,随着社会纷争与宁静、民族危亡与奋起、艺术走向的外在刺激与内在探寻的演变,中国新诗艺术的发展,由发生和草创期的大胆尝试,多元探索,结出不少虽多稚气却蕴涵美的芬芳的带露的鲜花和果实,进入了一个由勇敢的反思和超越心态支配的更为蓬勃创造的新阶段。新生代诗人在反叛与承传的呐喊声中纷纷崛起。对于外国最新现代性艺术的吸收融化与回首古典诗歌传统,清醒审视、寻找可以支撑新诗获得更为开阔艺术空间的营养资源和道路,关注现实,关注人生,探索内在,探索深邃,关注诗歌本体美与价值实现的多种可能性,成为众多诗人苦苦追求和努力实践的目标。他们不为某种理念条规所框束,葆有扬弃与选择的自由,用各自的创造成果,共同铸成了一个较之前一个十年更为丰富更加灿烂的新诗之"黄金时代"。面对这种新诗历史产品所呈现的极大丰富性,给编者选择提供了一份眼花缭乱的缤纷,也带来了取舍掂量的难度。努力实践《总系》首重艺术水准同时兼顾历史影响的原则,我现在所选出的这份精神结晶的"拼盘",能否反映那个十年新诗辉煌发展的真实面貌来,只能让读者和历史去检验了。
文摘
读张默的诗,给我的印象,是并不刻意给自己规定或限制什么规范。多主题,多声部,或无主题,随性而发,变奏交响,使得他的诗,视域与题材,涉猎极广。时代运行的关注,历史沧桑的感喟,人类苦难的凝视,个人情怀的书写,先贤旧物的对话,旅行思乡的吟咏,街头社会的掠影,自然物像的发现,林林总总,尽入诗思,流诸笔端,自成一境。
诗人的襟怀和良知,让他有一副宽阔向外的热心肠。他的诅咒、悸动与描绘,浸透着一个诗人蕴藏的人类的大爱、愤怒与悲悯,如《战争,偶然》、《死亡,再会》、《班达亚齐,请别偷偷的哭泣》等。他走近人类古老文明的遗存,穿越悠远的历史册页,在与辉煌废墟和文明精英的对话中,完成人类精神最高境界的赞颂和阔大无比的襟怀的创造。如《世界,遗失的零件--仿玛雅金字塔》、《贝多芬》、《夜宴王勃》。在《我的砚台里有一个港湾》等同类题材的许多诗里,诗人反复倾诉内心流淌不尽的对于中国悠远历史文化的系恋,在其中寻找自己精神依存的渊源和艺术创造的灵感。
他的许多写景咏物诗,能在最最普通的日常生活事物中,发现别人所未发现的诗意。让人读了之后,不能不感叹他的敏锐和才情。从最常见也最枯燥的一把铲子,他会如此写道:"每天每天,不停地晃荡,摇摆,挖掘/希冀让自我心灵寂寞的田亩/总是阳光普照,一片青青。"(《铲子》)凝视抚触夜深甜睡的小女的一缕黑发,他想到了"一缕缕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夜与眉睫》)。他咏物诗之最上乘者,又往往能在被别人忽略的物象中,有仅仅属于自己而不属于别人的智慧与美融为一体的独到发现。如"从这匹柔软宝蓝色的夜出发/黑眼睛的意象如不断生长的喷泉/一丝丝,一瓣瓣/自心的五彩的花房/神秘而潇洒的拍出"(《喜鹊与丘壑》)。另一首诗《我只是一只没有体积的杯子》,概写超脱某种境界的人生之瞬间感悟与哲思,睥睨万物而自身一无所有,文字空灵隐约,闪烁迷离,开阖自如,不露斧凿,颇有一种大将气魄,可能是这个集子中我最喜欢的诗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