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来自11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吴毅、刘治立、朱世广。本书阐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和中360百科华人文弘扬广大的座重要性及途径,富有新意,本书对当代新人根烧大酒护社衣文主义的重建具有启迪昭示棉显等屋故配作用。
- 书名 中华人文精神论纲
- 作者 吴毅、刘治立、朱世广
-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1年11月1日
- 页数 464 页
简介
吴毅等著的这本《中华人文精神论纲》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来自基石,运用比较丰富的中国哲学思想以及历史文化资料,对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内涵予迫怕限能护药部以挖掘梳理,阐释了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仁政德治的民本精神,威武不屈的爱国精神,与时偕行的创新精神,刚毅行健的人格精神,修齐治平的责任精神,谦信礼让的道德精神,孝悌友爱的伦理精神,贵和中庸的处世精神,刚柔相济的辩证精神,笃学致用的求实精神诸中华人文精神的内涵,勾360百科勒出中华人文精神的基本轮廓。
编辑推荐
吴毅等著的这本《中华人文精神论纲》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华人文精神的概说,分为三节内容,一是绪论--厚德载物、化成天下,主要讲文化与传统文化、人文精神、中华人文精神的内涵和研究中华人文精神的旨趣;细责千德呢旧云活式编罗二是阐述古代中国文化的演进特质,主要透过古代中国文化从先秦到近代的流变,透析其时代表征和精神内涵;三是综饭星蛋苏至氢副职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着重香怀白率就华留格限以叙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两部分内容。第一大部分的内容既是对中国传统胞呢接婷未法径的文化的概要总结,对中华人文精神的提出,也是对第二大部喜置越站控陈起许认策分内容的铺垫。第二部分为本书的重点,主要阐述了中华人文精神的具体内容。
目录
前言
绪论--厚德载物,化成天下
一 文化与传统文化
1.文化界说
2.传统文化
二 人文精神
1.人文精神
2.中华人文精神
三 研美营阿收海沙黄认介细起究中华人文精神的旨趣
第一章 古代中国文化的演进特质
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开端--先秦
1.人文始祖--黄帝
2.夏商周时期的文化
3.轴心时代的文化
二 传统文化的板荡与融合--秦汉魏晋南北朝
1.文化一统
2.魏晋玄学
3.多元交融
4.民族文化大融合
三 传统文化的繁荣--隋唐五代
1.兼容并蓄
2.大唐诗魂
叫 3.艺术瑰宝
四 传统文化的固化--宋明
1.宋明理学
2.士人风采
3.俗文学勃兴
4.异端思想
五 传统文化的转型--清朝至民国初期
1.启蒙思想
来自2.中体西用
3.维新变法
4.民主革命
5.眼语新文化运动
第二章 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1.巨大的文化力
饭较息般至味老宁与2.浓厚的伦理色彩
飞所介云液供责只 3.鲜明的人文倾向
二 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1.顺自然而以人为本
2.循人伦而以和为本
3.重教化而以礼为本
第三章 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
一 天道观与人道观
1.半万物有灵与图腾崇拜
2.天命与人事
360百科 3.天道与人道
二 自然情怀
1选我六件念文右志感项.歌颂自然
2.融入自然
厚历假井起短证 3.呵护自然
三 人生情怀
1.人生理念
2.道德比励
四 民胞物与
第四章 仁政德治的民本精神
一 民惟邦本
1.以民为本
2.民贵君轻
3.藏富于民
二 德法兼施
第五章 威武不屈的爱国精神
一 爱国主义的历史渊源
1.国家意识
2汽印德际范转.爱国观念
二 忠君爱故率乎弦盟食雷精华国
三 天下为公
四 公忠思想
五 威武不屈的民倍族气节
1.忧患意识
2.抗暴御侮
3.威武不屈
六 尽职爱犯附候等河国
第六章 与时偕行的创新精神
一 革故鼎新
二 穷变通久
第七章 农为江尚文敬贤的文明精神
一 尚文
1.教育传活突计扬害被省章演祖统
2.重教理论
3.教育原则
二 敬贤
1.重贤之论
2.选贤之途
3.任贤之风
第八章 刚毅行健的人格精神
一 人格尊严与人生境界
1.人格尊严
2.人生境界
二 人格价值取向
1.尚古与重今
2.为己与利群
3.重义与兴利
三 理想人格
1.儒家理想人格:圣贤与君子
2.道家理想人格:圣人与真人
3.墨家理想人格:义侠
4.法家理想人格:明主
5.佛家理想人格:佛
四 刚沉防述括触款话获不正持节
第九章 修齐治平的责任精神
一 齐家治国
立答余烟呼统育假较深谓 二 庙堂情结
三 做价值承诺
四 直言谏诤
五 责任担当
第十章 谦信礼让的道德精神
一 诚信
二 宽恕
三 谦恭
四 礼让
五 友谊
六 勇毅
七 清廉
率夫货额确术笔措封分第十一章 孝悌友爱的伦理精神
一 孝悌为本
二 博爱为怀
第十二章 贵和中庸的处世精神
一 致和为贵
1.以和为贵
2.中和之美
3.和而不同
二 中庸之道
第十三章 刚柔相济的辩证精神
一 万物莫不有对
1.乾坤相依与阴阳升降
2."和与同异"与"物生有两"
3."奇正相生"与"赢缩转化"
4.反者道之动
5."叩其两端"与"一物两体"
6."殊气相革"与"异质殊用"
二 言意之辩与有无之争
三 汉化佛教的辩证思维
第十四章 笃学致用的求真精神
一 笃学求真
1.志学勤笃
2.严谨求真
3.治学有道
4.境界务高
二 经世致用
1.知行统
2.经世致用
三 家学门风
四 守护家园
1.藏书
2.编目
3.校勘
4.守护家园
第十五章 重史资治的鉴戒精神
一 史学双途
1.史官与史学
2.私家修史
二 史学硕果
1.连续的撰述
2.丰富的内容
3.多样的形式
三 史学与政治
1.政治家的历史感
2.史学对政治行为的制约
3.乱世多史与盛世修史
四 传统史学的人文精神
1.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2.实事求是,秉笔直书
3.以史为鉴,述往思来
4.注重人事,罕言鬼神
5.德才兼重,做人作史
第十六章 中华人文精神的重生与光大
一 理性继承
二 多元融合
三 弘扬广大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