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陈元光墓

陈元光墓位置在漳州市郊浦南镇石鼓若攻台印兰办江山,距市区15公里。墓碑题"唐开漳陈将军墓"墓前来自有石羊、石狮及华表各一对。他厉行法治,重视垦荒,兴修水利对开发漳州作出卓越贡献。公元落711360百科年,陈元光死于征战之后,被尊奉为"开漳圣王",初葬践或侵女钱利谈于漳浦,后移葬今址。 现为漳州旅游景点之一。

  • 中文名称 陈元光墓
  • 外文名称 Tomb of Chen Yuanguang
  • 地理位置 漳州市浦南镇石鼓山
  • 景点级别 AAAA级
  • 门票价格 无

历史发展

  唐垂拱二年(686年),陈元光开漳立州。他厉行法治、重视垦荒、兴修水利,对开发漳州做出了卓来自越贡献,为百姓所称颂崇拜,并逐步形成民间信仰文化。千百年来,闽南和台湾以及海内外漳籍同胞缅怀陈元光的丰功伟绩,尊称他为"开漳圣王"。

  总章二年(669年),泉潮间"蛮獠啸乱",居民苦之。诏命归德将军陈政进朝仪大夫,统岭南行军总管事,率府兵三千六百名自中原南下。是年,陈元光十三岁,领乡荐第一,旋即随父母戍闽。遇阻,退守九龙山,以兵少请援。

  咸享元年(670年),陈政之二兄360百科敏、敷奉诏领府兵五十八姓增援,沿大运河南下,经江浙入闽。母魏氏随同万里长征。其子敏、敷及孙元敞、元扬均道卒。赖魏氏继续提兵抵闽南。援军一到,声威大振。经休整后,即循九龙山古道向南话料承利推进。府兵以镇抚兼施,终于次年突破薄葵关,越过盘陀岭。政即率军进驻绥安故县云霄营地。为抚慰南下将士怀乡之情,乃指营准破械台但飞短材前大江,对将士们说:"此水如上党之清漳!"于是改原绥安溪名为漳江。

  陈政将军镇闽九年,披荆斩棘,以致积劳成疾。仪凤二年(677年)四月,殁于云霄住所,享寿六十二岁,谥忠肃。陈元光争办十时年二十一,袭职任佐郎将,代领父众。适广东崖山流寇陈谦联结诸"蛮",攻陷潮阳,守将告急。陈元光即率兵讨平之。翌年,母司空氏相继辞世,乃就戍地奉敕合葬考妣于云霄山之麓。因葬唐归德将军于此,其后此山遂改称将军山。

  永隆二年(6连继81年),群盗复起南海边郡。陈元光再次提兵入粤,日与循州山认息居法稳司马高王定配合,突袭敌垒,又获全胜。元光在平乱时采用威惠并济、区别对待措施。至此,岭表悉平,还军小步钢厂说力管游江沿益于漳江流域之屯营地。继而立行台于四境,时加巡逻,方数千里无桴鼓之惊。事闻,进正议大夫,岭南行军总管。陈元光时年二十五。

  永淳二年(683年)陈元光上奉《请建州县表》,有谓:"其本则在创州县,其要则在举庠序",以期长治久安。至垂拱二年(686群演读起加住略川南年)十二月初九日获准于泉潮调光限间增置一州,如请设治所于云霄屯营地之漳江畔,因名漳州。下设漳浦、怀恩两县。诏令陈元光兼任刺史。其时年甫三十。随而开村落,并设立"唐化里",兴农重教,通商惠工。从此变荒榛马边粉断微家为乐土,使原来之大片流移地逐步改观。

  垂拱四完聚施毛边跟充曾深量满年(688年),陈元光上《请置吏表》,以其知人善任,深受部众拥戴。是年,祖母魏氏卒,享寿九十有三。次年,葬魏妈于云霄半径仙人山之麓。元光以支孙承重,结庐墓左,守制三年。当时漳人称其为半径将军。 陈将军久牧兹土,既有绥靖之功,又重文治,特于州治设员专司文学,后复设立书院。且于政务之余,躬自倡行诗教,著诗赋多首,现存五十三首,阻玉穿被脱室有《龙湖集》传世。其影响所及,实为本省区成为东南海滨邹鲁之滥觞。 景云激设二年(711年),值生无希修粤东流寇陈诚复起于潮,十一月初五潜抵岳山。陈元光将军于出巡途中闻警,率轻骑讨之,因步兵后至,为贼将所刃,竟以身殉。同时赴难者,尚有范拉船冷政振死挥队营将马仁等。陈将军终年五十五岁,权葬于云霄之大峙原(原墓遗址犹存)。开元四年(716年)徙州治于李澳川(即今漳浦县城)。迨贞元二年(786年),州治再迁龙溪(今芗城区),为祭祀之便,乃移陈将军墓葬于州治之北,经迄于今。

  回顾陈元光将军自未弱冠之年即随父率众南下,直至殉培阻讲屋谓势措难哪族职,始终坚守闽南戍地,握青完转精控球角长达四十二年;其间平定闽粤,创辟州县,倡兴庠序,屯垦安民,堪称四大历史功绩;终因保卫社稷,为国捐躯。百姓哀之。事闻于朝,随于次年,即先天元年(712年)诏增秩赐谥,并于漳江畔之州治所在地为其建立祠庙。开元四年(716年)徙州治于李澳州之后,复有诏重新于治所之西建庙,名"陈将军祠",俗称西庙,并追封为颍川侯。贞元二年(786年),州治再迁龙溪,复于州治之松州建庙。迨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继于州治之城北又修一庙,俗称北庙。从上列三地立庙之先后,即可知州治迁徙之沿革。自唐以来,除于州治所在地为其立庙崇奉外,历代又续有封赠。如五代封广济王;北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封忠应侯;南宋高宗绍兴十三年(1143年)追封开漳主圣王;绍兴十六年(1146年)又封灵著王;明初封昭烈侯。以此,漳民咸尊陈元光将军为开漳圣王。可见此一尊称由来已久,唐府兵将士遗裔亦由此地陆续播迁海内外各地。故除漳属各县城乡外,海内外各地亦多有祀奉开漳圣王之庙宇,更见其影响之深远。

  溯自唐总章初年,以归德将军陈政为开漳先驱以来,经其子元光为之奠定基业,继由其孙王向 、曾孙酆、玄孙谟蝉联刺史。虽其一家为戍闽而牺牲者先后共达六人,然自陈政将军以下,五代相继,领袖一州,率众启土,遗爱万民。惜唐史略而无传,而勋业幸凭口碑犹得以永垂后世。

影响

  陈元光被后人尊为"开漳圣王",在闽台的影响巨大。其父子前后率领的两批固始籍将士与军眷,共87姓、万余人,成为各个姓氏的开闽始祖。这些人的后裔陆续漂洋到台湾及东南亚一带。台湾2300多万人口中,有近80%的祖籍在河南固始。包括连战、王金平、陈水扁等,祖籍地都在固始。形成这种现状的最直接原因就是陈元光入闽开漳、建漳。

  在闽台,多年来人们为"开漳圣王"立庙奉祀,香火如昔。仅台湾崇奉"开漳圣王"的官庙祠宇就接近300座,这是台湾广大同胞认同根在大陆,台湾永远与大陆亲如一家的象征性标志。绝大部分台胞认为自己是陈元光所率将士的后裔,认同自己的祖籍地在固始。

转载请注明出处安可林文章网 » 陈元光墓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