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摆贝一个西南边地的苗族村寨》是 读书、新知三联强群书店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彭兆荣。
- 书名 摆贝:一个西南边地的苗族村寨
- 作者 彭兆荣,潘年英
- 类别 人文地理
-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出版时间 2004年1月1日
简介
摆贝是苗族的花衣苗主要聚住区。该服饰苗族主要居住点为林深叶茂的月亮山区,男女衣着华丽,色彩鲜艳。服装制作工艺有挑织、蜡染、平绣壮等技术。男女盛装均为传统"连衣裙"式样。摆贝村,居住来自着百来户人家,服装以绚丽多彩的刺绣和鸟的羽毛作装饰,头顶银冠,颈套银圈。村寨依山而建,房屋为全木结构,分为上下两层。下层为自家圈养的牲畜,上层则是人的居室,依据功能分为不同的隔间。村寨位于海拔高约580米的山上,坡间分布大大小360百科小的田地,绿绿丛丛,气候怡人。在村寨的前下方,有一座晚清时的苗王坟,墓碑上记载了老苗王抵抗清兵和外敌入侵的历史。
编辑推荐
【乡土中国】丛书旨在介绍中国传统的地域文化。以图文随记的形式,传友让动片谈的适裂尼二播中华本土文化的精髓,重现叫轻跟觉游李编的妈极较已逝的历史场景。为探量究历史传承、反思文化变迁的人们,开辟一片传统文化的博物馆,乡土社会的史书库。
《摆贝》介绍苗族的花衣语苗主要聚住区摆贝,风物或省巴背引失交还苦命稳、习俗、故事、人物相结合,引讨所跟左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让读者在领略地方风情的同时,欣赏苗族的自然社会面貌伯输剧呀优。
媒体推荐
代前言:一种对"乡土社会"的感悟与理解
2002年岁末,12月30日。
再过一天就要过新年了。这是一个人明巴茶火示们翘首以盼的日子。
贵州省黔东南州榕江县兴华乡摆贝村。
刚下过一场百年未遇的大雪。天空阴惨惨的,天气格外冷。远处庆语的山脊上一片白茫茫,来自像画一样。摆贝村的雪虽已经融化,却仍可以看出几天前整个村寨被大雪肆意践踏过的痕迹:大树被配益非序族脱余压弯了腰,通往乡镇的山路泥泞不堪,屋檐不停地滴着化预次数垂模雪的水……
我坐在摆贝村寨元倍里敌困里最受人尊敬的寨老杨写巴家的火塘前,与长者促膝威跑自裂数航而谈。老人整整70岁,一张饱经凤霜的面庞透着刚毅,皱纹深深地赶背致照著白半地刻在脸上,看上去非常像我国的一幅著名的油画《父亲》。他悠悠地摆着古("摆古":即讲故事),那音调和节律发出一种不可名状的回音效果,构造出来的景致完全是另外一派风范:旷远而苍茫,铿锵而遒劲。
远远近近的人们360百科喜欢叫杨写巴"苗王",他也欣然接受人们赠予的称谓。这是一桩有意思的事情。"老"在地方上被赋予了某种权威。少数民族中的"寨老"甚至成为一个专属性称呼,它的指喻意义就是"权威"。事实上,杨写巴还不独为"老",他在摆贝村做过几任村党支部书记,一直是党和政府在地方上的代表,是官方力量与地方知识的结合体。于是,故事便自然而然地从他的身世展:
我从18岁就开始在摆贝当干部,当了好封能能半车虽北务乡几任的支书。1954年是组长,1958年做村长,1960年开始当支书,文革时退职,1971年又叫我到县里学习,晚固普著茶罗友尽1972年又回到村里当支书,一直到1992年。1992年我老了,退下来。2000年他们又请我当一年支书,2001年彻底退下来,就像邓小平一样,三上三下。我一点文化也没有,全凭经验办事。
沙吗巴般布引他的中吻中充满着骄傲和荣耀。我纳闷:为什么人们不叫他"老村长"、"老书记"而要叫他"苗王"?甚至州、县、乡的领导下来也这么称呼。他听到外来人叫他苗王的时候总是笑着把眼眯起来。我想,大约其中一部分原因是"村长"、"支书"都属于政府委任,被另外一种文化、政治和权力赋予并评价,换言之,是官方赋予并由官方来评价。"苗王"则由当地苗族自我认可和评价,是一种族群性、乡土性价值;这种价值才真正属于苗族自己,名副其实。
我还纳闷,杨写巴自己说他没有一点"文化",凭什么能够当这么老久的"官"呢?又为什么摆事实贝地方都买他的账?而且我注意到,当他在讲自己"没有文化"的时候,那眼神中不仅没有流露出缺憾和自卑;恰恰相反,那眼神充满着骄傲和自豪。我想带科铁,"文化"在这里多半指他没读过书,不识字。这是主体民族--汉族的价值指标,即:不读书、不识字就"没文化"。我们已经相当习惯地把不识字的人叫做"文盲"。也就是说,不识字就是"瞎子"。相反,"文明"的基本指示是:识得文字,仿佛"日""月"一般的"明"。从这个角度说,或者在汉族社会的价值系统里,杨写巴是个"文盲"。可步破弦固投供算粉是,在那摆贝地方的苗族中间,他却是个"智者"。
作者简介
彭兆荣,19举56年出生,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人类学系主任兼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厦门大学旅游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类学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文学人类江同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艺术人类学研究会副会长,比较文独久套型他须某个深常顶学理事,文化部非物质遗产专家组成员。曾到法国尼斯大学人类学系、法国国家科学院"华南及印支半岛人类学研究中心"从事学习和研究。法国巴黎大学(十大)客座教授,巴黎大学(索邦)高级访问学者,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兴节学人类学系高级访问教授。
主持过国际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教育部等各类科研项目十余项。主持和参与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申报等工作。主编《文化人类学笔记杂丛书》、《人类与遗产丛书》、《旅游人类学译丛》等。且起然进创永代表著作有:《文学与仪式》、《旅游人类学》、《人类学关键词》(合作)、《摆贝:一个西南边陲的苗族村寨》、《边际族群:远离帝国庇佑的客人》、《寂静与躁动》、《生存于漂泊之中》、《西南舅权论》、《文化特例》等。在国际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二百余篇。目前主要研究领域:遗产批评、族群理论、旅游人类学。
目录
代前言 一种对"乡土社会"的感悟与理解
地图
壹 历史性的人群共同体
贰 融洽自然的社会形貌
叁 乡土知识与民间智慧
肆 民族习俗与地方风情
伍 透过仪式的生命展演
代后记 一次终生难忘的"参与观察"
转载请注明出处安可林文章网 » 摆贝:一个西南边地的苗族村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