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600多年的历史,建于明洪武七年到十一年(1374-1378)护城河亦称护城壕,是城墙外围环城一周的人工防护河,为阻止军事进攻、固守城防的重要城墙防御工事。西安城有一周水深壕宽的护城河,州星席衡其护城河工程在历史上经历了两个发展时期。
- 中文名称 西安护城河
- 地理位置 陕西省西安市护城河
- 开放时间 具体开放时间请咨询景区
- 作用 阻止军事进攻、固守城防
历史渊来自源
初掘
第一个时期是初掘于唐末。西安城的前身是隋唐长安皇城,而皇城属于内360百科城,为大城中的子背倍利雨天衡城,且位处于唐城北部中心地区,城墙外围并没有修掘护城河。唐长安城只是在外郭城墙外3米左右环掘了拿散乱采获征局接一条宽9米,深4米弱全即你的城壕。直到唐末昭宗天元年(904年)三月,佑国军节度使韩建改筑长安城减简,放弃了外郭城与宫城,仅以袁富胶精往皇城改筑为新城。这时新城即原皇城已由以前的内城变的为外围城,出于广点指范雷世城市防御的需要,始在新城的城墙外环掘了一仅提答甚系凯迅群放房这周的护城河,这就是西安护城河的早期工程。五代宋金元府城路城相沿而用,并多有疏浚,导水入壕。这一时期,京兆城护城壕的多次疏浚及其引水渠道龙首渠的多次疏通,格核格证开说明当时省府地方官员对护城州话目含今解则个秋划沿河防御工能的高度重视,也反映了天歌黄角远汉然间阿你护城河在巩固城防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拓掘
西安城护城河发展的第二个时期是明初的拓掘。明洪武七年(1374年)正月, 明太祖朱元璋命宋国公冯胜"往陕西修城池",即西安城墙在原隋唐皇城的基础上向东、北两面拓筑的同时,随着城墙的外移,城周规模的扩大,行继木火积孔校书亦延长拓掘了护城河。拓掘食色连适掌后的明代西安护城河,位于移态程程三万没停抗章哪城墙外侧20米~60米,壕究写乱研怕顾极春己来扬深二丈,合6.4米;广八尺,合2.56米,环城一周求固,共长四千五百丈,较之城墙周长古死试都略足光钟模四千三百零二丈,长一百九十八丈。并在护城河内沿筑有高六尺,合1.92米;厚二尺,合0.64庆收便信功沙饭并米的壕墙一道,外逼壕堑,内为夹道,以增强护城河的防御作战能力。明初除拓筑了西安城外围的护城河外,还在营建的秦王府城的内城(砖墙)外围也修掘一道环城一周的护城河。
疏浚
西安护城道护图离河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依旧保持着那威严壮阔的气势!西安护城河依旧是那么的充满历史的气息!
今新城护城河广场前东侧的东壕巷,即其王府内城外昔日城壕旧迹相沿之称。清代时期对明初拓掘后护城河进行了多次加深加宽和疏浚。顺治十三年(1656年)陕西巡抚陈极新葺修西安城垣,并疏浚护城河。康熙元年(1662年)总督白如梅、巡抚贾汉复浚深城河至三丈,合9.6米。乾隆二年(1737年)九月,陕西巡抚崔纪行因引水渠道淤塞,西安有壕无水,遂疏浚龙首渠与通济渠,引水入壕。特别是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陕西巡抚毕沅全面疏浚护城河,再加深四尺,面宽六丈(合19.2)米,底宽三丈(合9.6米),仅此工程费银八千余两。此后,同治二年(1863年)西安将军穆腾阿、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清军同知王诹、二十四年(1898年)陕西巡抚魏光焘、二十九年(1903年)陕西巡抚升允等多次疏浚护城河,并引水注壕。
引水渠道与排水渠道为了解决西安城护城河的水源和城市生活供水,五代宋金元及明清时期,先后疏通了原城东郊的龙首渠,并新开凿了城西南郊的通济渠,引水入城,排注于壕。同时,为了解决城市排水问题,明代时期又修了余公渠。龙首渠,西安城引水渠道之一。始凿于隋开皇三年(583年)。此渠引流水,从秦沟村处堰水北流,至长乐坡分为二渠,东渠从长安通化门北上,绕郭城东北角,入于大明宫。西渠从通化门处入城,分注兴庆池、东市放生池及宫城东海池,为长安东城地区的主要供水渠道。但此西渠,至五代后期逐渐干涸不通,府城居民饮用惟靠井水,护城河也是有壕无水。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九月,永兴府(今西安)知府陈尧咨以府城井泉大半咸苦,居民不堪食饮,遂上奏宋真宗,请求疏凿龙首渠西渠,引水入城并灌注护城河。其奏疏云:"州臣亲相度城东二里有水渠曰龙首,其水清冷甘冽,可五六十丈,开渠引注入城,散流廛,出纳城壕,阖城尽食甘水"(元骆天骧《类编长安志·渠》)。
陈尧咨在疏引龙首渠水入城的同时,循唐旧迹,在城东支分龙首渠水南注于兴庆池,使五代时因龙首渠断流而逐渐干涸的兴庆池,又恢复成为水波荡漾游人如织的风景名胜之地。庆历(1014-1048)时曾于池北立《宋兴庆环城公园池禊宴诗碑》。宋人宋舜钦有《兴庆池》诗:"余润涨龙渠,疏溜连清。助晓远昏山,浮秋明刮眼。鱼归别浦闲,雁下苍波晚。岸北有高台,离魂荡无限。"
金代时期
龙首渠入城及灌注城壕之水未断,时兴庆池仍支分渠水入注。天眷(1138-1140)时,京兆知府张仲孚还在兴庆池北修有众乐堂与流杯亭,曲水流觞,日与宾客宴游其中。
元代初期
为解决护城河的水源与府城的引水,极为重视龙首渠西渠的疏浚。至元元年(1264年),陕西行省平章赛典赤赡思丁赴任即疏浚龙首渠西渠及其支道。《类编长安志·渠》龙首渠条载:"至元甲子,赛平章复引水入城中。至元十年,复开五季后涸渠,自长乐坡西北流入王城(安西王府城),一渠西流,灌兴庆池,经胜业坊入城,经少府、钱监、都水监、青莲堂、西入熙熙台(在府成西北隅),西入城壕。"即通贯于府城的东西,最后西出排注为护城河的水源。
明初
由于西安城区向东、北两面的扩广,护城壕的继掘延长,以及城区之内诸王府与各衙署新的部署,增加了城市供水的需要,因而在府城拓建工程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毕工后,立即对龙首渠进行了重新规划疏治。《明史·河渠志六》:洪武"十二年,李文忠言:'陕西病咸卤,请穿渠城中,遥引龙首渠东注。'从其清,以石。"《明实录·明太祖实录》又载,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正月二十四日,明太祖"诏修西安城中水渠,引龙首渠水注之,覆以石,以障尘秽。计十家作渠口一,以便汲水。旧西安城中多苦水,渠成民获其利。"但西安城仅此龙首渠一脉之水,只能流注东城区,且代远物迁,堤倚高原,日见削损。七八十年后,水源艰难,城中军民多于晨昏争汲,汰清而后可用。天顺(1457-1464)时曾图修治龙首渠,因费用过钜,难成而止。成代元年(1465年),陕西巡抚项忠在从城西新凿通济渠的同时,并疏凿了龙首渠。《明史·项忠传》:"西安水泉卤不可饮,为开龙首渠及河,引水入城。"项忠这次疏凿久湮废的龙首渠达三十余里,并对其进行了全面的整治。首先将引水口由原马登空(今有人认为在秦沟村)南移到留公村附近,合采峪、库峪、荆峪及大义谷第一派入之水,傍河西岸筑堰,西至亭子头,皆凿原穿洞而过,又西流申家湾,再西流十里入城。其次,渠水入城后,在流经咸宁县与总府(在今东县门街)前二十丈,渠道皆以砖砌,余虽土渠,也都以板木棚盖,以土覆之,用以防护。弘治(1488-1505)时,陕西巡抚周季鳞与西安知府马炳然再次疏浚整治龙首渠。凡城内渠道,俱用砖砌。在城外申家湾等处,造桥架槽引水入渠,以免冲激之患,并对城外六十里土渠疏浚后筑岸加固,以防走泄。
经明代多次疏凿整治后的龙首渠,从府城东长乐门之南引水入城后,分为三派:一派从玄真观南流,经阳王府(在今建国路)南西流,转东羊市,过咸宁县、总府西流,支分一水入永兴王府(在今钟楼东南),转北过马巷口(今降子巷附近),沿北大街北上,分为两支:一支北流入阳王府(在今北城门内东侧),一支西北流注于莲花池(今莲湖公园);一派从真武庵(在今东门内南侧和平巷附近)北流,注入长乐门北杨大人宅;一派从东羊市分流,沿大菜市(今大差市)北流,分为两支:一支西北流入临潼王府(今尚德路中段路东),一支西流入秦王府城。
清代时期
清代时期对龙首渠也进行过多次疏浚,而护城河注水渠向发生了变化。康熙三年(1664年),陕西巡抚贾汉复疏浚龙首、通济二渠。康熙以后,龙首渠亭子头以下故道湮塞。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陕西巡抚鄂弼修筑西安城,将渠水入城水门废弃,自此龙首、通济二渠之流都不能入城(通济渠后于光绪二十九年再次导引入城),仅能分注于东、西城壕,故乾隆四十年(1775年)陕西巡抚毕沅虽疏浚二渠,亦是为灌注城壕。〔嘉庆〕《咸宁县志·地理》:"今通济渠入西城壕,而龙首则自灌田外入东郭冰窖,余者注东城壕,而渠自此绝矣。"此后,道光五年(1825年)陕西巡抚卢坤、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清军同知王诹都是因城壕干涸而疏浚龙首渠的。
新中国成立后
城市规划使护城河改变了原有的战争防御功能,负担起城区45平方公里城市防洪和雨水调蓄功能,成为城市雨水调蓄库和泄洪干道。然而,污染不知从什么时候降临,河水开始变浊、变臭。改革开放后,护城河曾经历了三次大规模清淤工程。


现今状况
三次清理
1998年,西安市首次针对护城河开始大规模清淤、疏浚河道,西安市政府委托部队官兵千余人清理河底污泥21万立方米,河道扩宽修整,河水水质得到改善。可是好景不长,在污泥运输和堆放过程中,由于处理不善,对城市道路和污泥堆放点周边造成了二次污染。

2004年,相关部门采取高压管道输送方式清理河底污泥,共铺设输送管道二十多公里,将污泥经过4级加压,排到雁翔路南段一废弃砖瓦窑,共清理淤泥l3万立方米。可没想到的是,排放污泥的砖瓦窑周边的地下水受到污染,干燥发酵后的污泥产生的恶臭味对当地环境也产生了恶劣影响。
2009年,西安市政府经过充分调研,再次对护城河部分河段(文昌门--西门、东门东北角)采取人工办法进行清淤。先将清理区域的水排干,工人将污泥装入编织袋后,放置十天半月,使编织袋中污水渗出,污泥固化,再运上河岸拉走。清淤后的水质的确得到一定改善,可一到雨季,河道淤泥淤积,河水又被污染。

水上游改造
河水碧波荡漾,轻舟游弋其上……西安几代人对市区水景的向往即将实现。2014年五一小长

假期间,位于西安城墙景区的护城河水上游览区将面向广大游客开放。
经过一年多的建设,西安城墙·南门历史文化街区的南门箭楼修复性展示工程、护城河水上游览区、环城公园景观提升改造工程、南门内地下人行通道等四大项目已全部完工,备受人们关注的西安城墙遗址景区,将会呈现出动人的暂新面貌。
护城河水路设计的工程师介绍,改造后的护城河最大的技术特色在于采用"中水",即再生水,也就是说,护城河中大体量的水资源来自经过一定技术处理后达到一定水质指标的污水。这样的做法兼具了经济和生态的双重考虑。
"老西安们"都知道,曾经,西安城的污水、雨水直接排入护城河中,导致水质受到污染,雄伟壮观的古城墙被一湾浑水围绕。而改造后的护城河使得原本灰色沧桑的城墙,有了灵动、明亮的气息。
当人们乘坐古香古色的画舫,游弋在碧波荡漾的护城河上,抬眼处,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古老城墙,而城墙根下郁郁葱葱的环城公园里,人们吹拉弹唱、健身游戏,享受着美好的都市清闲。"晚来清渭上,疑似楚江边",不再只是人们的美好心愿,今天,碧波荡漾的护城河为"秦川八水绕长安,汉家五陵空崔嵬"的风光又平添了一道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