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靶器官毒理学

基本覆盖了从新药研发、药物安全性评价、临床合理用来自药直至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所涉及的药物毒理学主要基本理论、基本决块花铁知识和基本技能贵故奏氧容尼草物道

  • 书名 靶器官毒理学
  • 作者 庄志雄
  • 类别 图书 > 医学 > 基础医学
  •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6年08月01日

内容简介

  《靶器官毒理学》是国内第一本靶器官毒理学专著,着重介绍来自外源化学物与机体交360百科互作用导致组织器官损伤的基本原理、规律和评价方法。《靶器官毒理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国内外专著以及文献资料,试图尽可能全面地反映靶器官毒理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比较系统地将目前环境相关毒物可能影响的大多数靶器官的毒理学知识行字转调简采座呈献给读者。每章后均附有参考文献。

  《靶器官毒理学》共二十章,第一章阐述器官选择毒性的生物学基础,主要阐述靶器官毒性的一般规律、器官选择毒性的共同机制、毒代动力学与毒效动力学与靶器官毒性的关系等。以下各章则分别阐述各主要毒物对靶意修举武呼可谓器官毒性,包括肝脏、肾脏、呼吸系统、心血管、免疫、血液、中枢神经系统、行为、皮肤、生殖和发育、船友周帮边永秋的讨决内分泌等。此外,对以往涉及较深买话扬少的胃肠道毒理学、胰腺毒理学错械及会病流命而象求创、外周神经毒理学、眼毒理学、耳毒理学、骨和软骨毒理学及肌肉毒理学亦予以介绍。各章节内容每席该明最侵非编排基本上按照靶器官的生理、解剖及其毒理学意义、中毒机制、中毒表现及类型、主要代表性毒物毒性检测和评价几部分组成。

  《靶器官毒理学》可供课许围单速还从沉压从事毒理学、食品安全、环境保护、职业卫生、肿瘤学、药物学、法医学研究和教学的学校及科研机构科技人员、教师、研究生和从事急救医学的临床工作者阅读和参考。

目录信息

  第一章器官选择毒性的生物学基础1

  第一节毒物代谢动力学与器官选择毒性1

  一、化学物的分子同源性2

  二、外源化学物生物转化酶与器官选择性代谢2

  三、器官特异性转运体系与器和权功在医机足顾急官选择毒性4

  第二节毒物效应动力学与器官选择毒性10

  一、外源化学华给木联材地物与DNA的选择性交互作用10

  二、外源化学物蛋白质选择性共价修饰11

  三、组织选择性转录因子的受限表达12

  四、分子靶标的组织受限表达12

  参考文献14

  第二章肝脏毒理学16

  第二节中毒性肝损害的类型19

  一、肝实质细胞损害21

  二、非实质细胞毒性24

  烈道故根三、肝细胞的适应性反应26

 脱料就否领 第三节化学中毒性肝损体和帝矛余价油操促抗苗害的发生机制27

  一、实质性肝毒物质的作用机制28

  二、宿主特异体质所致的肝损害机制叶小品象快措军适30

  三、慢性化学性肝损害的发病机制31

  第四节肝毒物毒性的评价31

  一、整体动物实验31

  二、肝损害的体外实验及评价33

  参考文献35

  第三章肾脏毒理学37

  第一节肾脏的结构和功能37

  一、肾血管执毫随同三鲜钱职网和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花卷政究胞这38

  二、肾小管的功能和尿液的形成39

  第二节肾对毒物的易感性40

  第三节化学物对肾毒性损伤的检测42

  一、肾毒性检测的方法学42

  二、常用的肾功能损害的检测43

  三、几个较为重要但很少用来反映肾毒性终点的因子43

  第四节中毒性肾损害的类型及表现44

  一、急性肾功能衰竭44

  二、慢性肾功能衰竭45

  三、肾病综合征45

  四、小管间质性肾病45

  第五节中毒性肾损害的机制46

  第六节肾毒性化学物47

  一、抗感染类药物47

  二、免疫抑制剂52

  三、抗肿瘤药物53

  四、止痛剂55

  五、放射性造影剂57

  六、免疫介导的肾病57

  七、重金属57

  八、有机汞60

  九、石油烃60

  十、卤代烃61

  参考文献63

  第四章呼吸系统毒理学65

  第一节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65

  一、鼻、口、咽和喉65

  二、气管支气管区66

  三、肺实质67

  四、巨噬细胞68

  五、肺循环系统68

  六、淋巴循环69

  七、神经支配69

  第二节毒物在呼吸道内的体内过程69

  一、毒物在呼吸道内的沉积与清除69

  二、气体和蒸气态毒物71

  三、呼吸道内的氧化及抗氧化反应72

  四、外源化学物在呼吸道内的代谢73

  第三节化学物的呼吸系统毒作用75

  一、毒物所致呼吸道的急性反应75

  二、毒物引起的慢性呼吸道疾病76

  第四节呼吸系统毒理学的研究方法79

  一、呼吸道吸入染毒方法80

  二、肺功能的检测与评价82

  参考文献84

  第五章心血管毒理学86

  第一节心血管系统的正常结构和功能86

  一、心脏86

  二、动脉系统89

  三、毛细血管89

  四、静脉系统89

  第二节毒作用机制和损伤类型89

  一、生理决定因素90

  二、心血管毒性的病理学基础91

  三、毒性的亚细胞靶点92

  四、毒性生化机制95

  第三节典型毒物作用的例子99

  一、心脏99

  二、血管104

  第四节检测方法及其评价106

  一、心血管毒性的评估106

  二、心血管毒性的检测方法106

  参考文献108

  第六章免疫毒理学110

  第一节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110

  一、淋巴细胞111

  二、抗原和抗体112

  三、细胞因子113

  第二节免疫反应和免疫紊乱的类型115

  一、超敏反应115

  二、免疫抑制116

  三、自身免疫117

  第三节化学物质对免疫系统的毒作用及损害机制117

  一、危害免疫系统的特殊化学物117

  二、复合化学物敏感性120

  第四节化学物免疫毒性的评估及检测方法121

  一、免疫毒性检测的临床试验121

  二、动物模型检测免疫毒性的试验123

  参考文献128

  第七章血液毒理学129

  第一节造血干细胞的分化与血细胞的发生129

  一、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祖细胞129

  二、血细胞发生过程的形态演变130

  第二节外源化学物对造血系统的毒作用131

  一、外源化学物对骨髓的损伤--再生障碍性贫血131

  二、外源化学物所致白血病133

  三、外源化学物所致粒细胞毒性134

  四、对红细胞系的毒性135

  五、红细胞的间接损伤142

  六、对血小板的毒作用144

  七、对止血功能的毒性损伤144

  第三节血液毒理的研究方法145

  一、外源性脾结节测定方法145

  二、体内扩散盒琼脂培养技术145

  三、骨髓微循环观察方法146

  四、铁动力学实验法146

  参考文献147

  第八章中枢神经系统毒理学148

  第一节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及功能148

  一、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组成148

  二、神经递质149

  三、神经突触150

  四、受体和神经信号转导151

  五、血脑屏障151

  第二节外源化学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作用152

  一、神经性毒物的作用特点152

  二、中枢神经细胞的生物代谢153

  三、毒作用机制153

  四、神经性毒物与退行性神经病变155

  五、中枢神经兴奋性毒性157

  六、中枢神经毒物的毒作用表现和病理改变158

  第三节中枢神经系统神经毒性的研究方法159

  一、中枢神经系统毒性检测和评价159

  二、神经病理学方法160

  三、神经电生理方法160

  四、生物化学方法160

  五、分子生物学方法161

  六、体外实验方法161

  参考文献161

  第九章周围神经系统毒理学163

  第一节周围神经系统的正常结构和生理功能163

  一、周围神经系统正常结构163

  二、周围神经系统代谢165

  三、轴浆运输165

  四、雪旺细胞与髓鞘形成166

  五、髓鞘的组成和代谢166

  第二节周围神经损伤类型及毒作用机制166

  一、轴索病变导致的神经功能障碍167

  二、脱髓鞘性神经病变168

  第三节毒物引起的神经病变的分子标志物170

  参考文献171

  第十章行为毒理学172

  第一节行为毒理学功能测试172

  一、行为的定义和分类172

  二、行为功能测试的类型173

  第二节学习和记忆功能测试176

  一、放射臂迷宫177

  二、水迷宫177

  三、T形迷宫178

  第三节人类行为功能测试178

  第四节行为畸胎学179

  一、行为畸胎学的研究方法179

  二、行为畸胎学的测试组合180

  第五节行为毒理学研究存在的问题181

  一、实验条件和操作181

  二、动物训练和分组181

  三、观察者之间的差异181

  参考文献181

  第十一章胃肠道毒理学183

  第一节胃肠道的结构和功能特点183

  一、结构183

  二、吸收机制184

  三、保护机制185

  第二节毒性表现及其机制188

  一、溃疡188

  二、肠道效应189

  三、非特异性症状189

  四、胃肠道肿瘤190

  第三节研究方法192

  一、胃肠道结构完整性的评价192

  二、试验方法193

  参考文献194

  第十二章皮肤毒理学195

  第一节皮肤的解剖结构195

  一、表皮195

  二、真皮197

  三、皮肤附属器197

  第二节皮肤功能198

  第三节化学物经皮吸收的影响因素199

  第四节相关的毒作用机制201

  第五节化学物引起的皮肤损伤202

  一、刺激性皮炎202

  二、变应性接触性皮炎204

  三、光诱导的皮肤毒性205

  四、职业性色素加深207

  五、职业性色素减退208

  六、皮肤癌208

  七、痤疮样皮疹208

  八、氯痤疮209

  第六节化学物皮肤毒性的评估及检测方法209

  一、皮肤变态反应试验(皮肤致敏试验)209

  二、皮肤刺激试验211

  三、皮肤斑贴试验212

  四、其他体内评价方法215

  五、体外评价法216

  参考文献218

  第十三章内分泌毒理学220

  第一节内分泌系统的组成与功能221

  一、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223

  二、垂体223

  三、靶器官(靶腺、靶细胞)223

  四、激素分类及调控226

  第二节化学物质对内分泌腺的毒作用及损害机制229

  一、甲状腺229

  二、肾上腺皮质231

  三、性腺(卵巢或睾丸)233

  四、胰腺234

  第三节环境内分泌干扰物235

  第四节内分泌腺毒性作用检测方法237

  一、甲状腺237

  二、肾上腺皮质237

  三、性腺238

  第五节激素分析评价238

  参考文献240

  第十四章胰腺毒理学242

  第一节胰腺的正常结构和功能242

  一、胰腺的解剖学结构242

  二、腺泡细胞243

  三、管状细胞245

  四、胰液246

  第二节胰腺疾病246

  一、急性胰腺炎247

  二、慢性胰腺炎249

  三、胰腺癌250

  四、多系统疾病中的胰腺损伤250

  五、小结250

  第三节氧自由基引起胰腺毒性的机制251

  一、氧自由基251

  二、急性胰腺炎实验模型中的氧化应激253

  三、人类急性胰腺炎的氧化应激254

  第四节药物和化学物质引起的胰腺毒性256

  一、药物代谢酶256

  二、代谢解毒过程可致胰腺疾病257

  三、化学物导致人类非肿瘤性胰腺疾病258

  四、化学物致胰腺癌262

  第五节小结及展望265

  参考文献266

  第十五章生殖毒理学268

  第一节雄性生殖系统毒性268

  一、雄性生殖系统的生理解剖268

  二、雄性生殖毒物的作用表现、靶部位及损伤机制271

  第二节雌性生殖系统毒性273

  一、雌性生殖系统的生理解剖273

  二、雌性生殖毒物作用表现、靶部位及损伤机制274

  第三节生殖毒性的检测方法及其评价276

  一、雄性生殖毒性的检测方法276

  二、雌性生殖毒性检测方法277

  三、生殖毒性的评价278

  四、几种研究生殖毒性的现代方法278

  参考文献279

  第十六章发育毒理学281

  第一节胚胎发育简介282

  一、着床前期(preimplantation stage)282

  二、原肠胚形成期(gestrulation stage)282

  三、器官形成期(organogenesis stage)282

  四、胎儿期(fetal period)283

  第二节发育毒理学原理及机制284

  一、异常发育的易感性284

  二、引起异常发育的因素284

  三、致畸物作用方式285

  四、异常发育的最终表现286

  五、有害环境因素到达发育组织的影响因素288

  六、毒物剂量与发育异常间的关系289

  第三节几种常见的生殖发育毒物289

  一、沙利度胺289

  二、丙戊酸290

  三、环磷酰胺290

  四、视黄酸290

  五、乙醇290

  六、己烯雌酚291

  七、经雄性亲代介导的发育毒性291

  八、二英291

  第四节发育毒性的评价293

  一、动物发育毒性试验293

  二、流行病学调查293

  三、体外替代实验294

  四、几种检测发育毒性的现代方法294

  参考文献295

  第十七章眼毒理学296

  第一节眼球的结构生理296

  一、眼球的解剖结构296

  二、眼生理297

  第二节眼是毒物进入机体的途径297

  一、吸收部位297

  二、常见毒物298

  第三节常见的眼系统毒性物质及其作用机制299

  一、抗肿瘤药300

  二、乙胺丁醇300

  三、胺碘酮300

  四、脂肪族醇类301

  五、丁基2氯乙基硫醚301

  六、乌头碱301

  七、吸毒301

  八、皮质类固醇301

  九、母体接触影响后代眼发育的毒物302

  第四节眼局部毒性表现及中毒机制302

  一、急性毒性302

  二、眶周湿疹304

  三、致白内障作用304

  四、视网膜毒性306

  第五节眼毒性试验方法及评价307

  一、眼刺激试验308

  二、辅助方法313

  三、眼刺激试验的替代方法314

  四、非生物学方法318

  参考文献318

  第十八章耳毒理学320

  第一节内耳解剖结构及生理特性320

  一、感觉上皮321

  二、非感觉上皮323

  第二节耳损害的相关检测324

  一、内耳结构的检测324

  二、内耳功能的检测325

  第三节常见耳毒物的损害类型及其毒效应评价327

  一、造成永久性听力丧失和平衡障碍的毒物328

  二、对毛细胞产生可逆性作用的药物333

  三、作用离子转导上皮的毒物334

  四、耳毒物之间的交互作用335

  参考文献335

  第十九章软骨和骨毒理学337

  第一节骨骼系统的发生与结构337

  一、软骨338

  二、骨339

  三、牙齿343

  第二节软骨和骨的生理特征343

  第三节毒物毒性表现和中毒机制343

  一、早期发育改变344

  二、胚胎形成后期和出生后生长的毒性改变344

  参考文献347

  第二十章骨骼肌毒理学349

  第一节骨骼肌的结构和生理特征349

  一、骨骼肌的结构349

  二、骨骼肌的生理特征351

  第二节毒物的毒性表现及中毒机制352

  一、酒精性肌病352

  二、药物引起的肌病355

  三、内分泌肌病358

  四、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360

  五、局部麻醉药363

  六、5羟色胺364

  七、毒液364

  参考文献364

转载请注明出处安可林文章网 » 靶器官毒理学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