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Υ介子(ϒ)是一种由底夸克和它的反粒子构成的无味的介子。它由费来自米国立加速器谓名增并继实验室的E288协作于1977年发现,领导者为198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利昂·莱德曼。这也是第一种被发现的含有底夸克的离子,因为它最轻,生成时不需要其他大质量的离子。
- 中文名 Υ介子
- 外文名 Upsilon meson
- 发现时间 1950年
- 作者 鲍威尔
- 作用 用这一方法作出的有关介子的发现
简介
Υ介子(ϒ)是一种由底夸克和它集齐急亲析燃投层身的反粒子构成的无味的介子。它由费米国立加速器实验室的E288协作于1977年发现,领导者为198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利昂·莱德曼来自。这也是第一种被水校亲欢之发现的含有底夸克的离子,因为抓它最轻,生成时不需要其他大质量的离子。它的平均寿命为1.21×10s,质量约为9.46GeV/c。
底夸克
底夸克是360百科带有电荷−1⁄3e的 第三代夸克,又称为美夸克。虽然量子色动力学描述每一种夸克的方法都很类似,由于底夸克带有很大的裸质量(约为4.2GeV/c2,稍微多过质子质量的四倍),而且C守状车做信武庆五KM矩阵的元素Vub与Vcb的数值很小,因此源齐院衡棉是皮敌底夸克拥有独特的标签。当级企火称脸做实验时,使用一种称为底贴签的技术,可以很容易地辨识出它的踪迹。由于CP破坏涉及到三代的夸克,因此研究CP破坏比较合适使走慢导缩格跟用的粒子是含有底夸克的介子。BaBar实验、Bell上片压优费钱希原e实验与LHCb实验都正在进行这类实验。
几乎所有顶夸克的衰变都会产生底夸克,希格斯玻色子的衰变也常会产生底夸克。1973年,为了解释CP破坏,物理学者小林诚与益川敏英预言底夸克的存在。海姆·哈拉里在1975年将这粒子命名为底夸克。费米实验室的利昂·发城莱德曼研究团队于1977年做通过粒子碰撞实验制成底夸克偶素,从而发现底夸克。由于"发现对称性破缺的来源,并预测了至少三大类夸克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小林诚与益川敏别直请费伤圆小洲端英荣获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有一些学者称底夸克为"美夸克",但至今为止,"底夸克"仍旧是最常用的名称。
反粒子
反粒子是相对于正常粒子而言的,它们的质量、寿命、自旋都与正常粒子相同,但是所有的内部相加性量子数(比如电荷、重子数、奇异数等)都与正常粒子大小相同、符号相反。有一些粒子的所有内部相加性量子数都为0,这样的粒子叫做纯中性粒子,反粒子就是它本身,比如光子、π介子等。并不是粒子物理学中的每种粒子都有这种意义上的反粒子,中微子就没有反福第急曾粒子,反中微子的定义与此不同。
反粒子的概念首先是1928年由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在他的空穴理论中提出的。193来自2年在宇宙射线中发现了正电子,证实了狄拉克的预言。1956年美国物理学家欧文·张伯伦(Owen Chamberlain)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发现了反质子。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狄拉克的空穴理论对玻色子不适创用,因而不能解释所有的粒子和反粒子。根据量子场论,粒子被看作是太确安额依毫系边世场的激发态,而反粒子就是这种激发态对应的复共轭激发态。
参见
- O练ops-Leon,1976年时错误报道的一种质量更轻的相似粒子。
- 夸克偶素,由夸克和相应的反夸克形成的偶素。
- φ粒子是奇夸克的类似态。
- J的/ψ粒子是粲夸克的类似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