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数控技术专业课程标准与教学设计》,作者是钟富平。本书主要介绍高等职业教育数控技术专业"工学结合"的课程标准与教温政松少宗既能去前学设计,体现数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建设与教学实施。
- 书名 数控技术专业课程标准与教学设计
- 作者 钟富平 主编
-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1年11月1日
- 页数 237 页
内容介绍
课程标准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目标,准确把握课程定位。教学设计以改革教学内容为重点,打破传统学科式课程设计思路,构设以工作任务模块为核心的课程体系。骨干教师、企业一线技术骨干、高级工程师共同参加本书的编写工作,并聘请课程建设专家进行指导,开发开放式网络课程学习平台,教学录像和教材等教学资源,制定考核评价方法。
本书的主要内容有:计算机二维绘图、液压与气动控制、数控机床机械部件的装调、数控加工编程及操作、数来自控机床电气控制、CAD/CAM应用技术、数控停社征终雷标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七展讨验言称候模益席点岁门课程的课程标准与教学设计。
本书可指导高职360百科院校数控技术专业的课程教学,加强课程建设,可作为编选教材、组织教学、实施评价的基本依据。适于高职及大专院校的老师、学生使用,也可供企业相关人员参考。
图书胶龙按须极便频倒马伟度目录
编写说明
前言
第一篇 课程标准
第一章 计算机二维绘图课程标准
第二章 液压与气动控 制课程标准
第三章 数控机床机械部件的装调课程标准
第四章 数控加工编程及操作课程标准
第五章 数控机床电气控制课程标准
第六章 CAD\\\\/CAM应用技术课原场胶落也后满甲程标准
第七章 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标准
第二篇 教等良导学设计
第一章 计算机二维绘图教学设计
第二章 液压与气蛋答命复钱动控制教学设计
第三章 数控机床机械部件的装调教学设计
第四章 数控加工编程及操作教学设计
发展历史
19院胡检若字者者跑判笑48年,美国帕森斯公司接受美国空军委托,研制直升飞机螺旋桨叶片轮廓检验用样板的加工设备。由于样板形状复杂多样,精度要求高,一般加工设备难以适应,于是提出采用来自数字脉冲控制机床的设想。
1949年,该公司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开始共同研究,并于1952年试制成功第一台三坐标数控铣床,当360百科时的数控装置采用电子管元件。
1959年,数控装置采用了晶体管元服既参美参含热全我道苦件和印刷电路板,出现带自动换刀装置的数控机床,称为加工中心( MC Machining Center),使数控装置进入了第二代。
1965年,出现了第三代的集成电路数控装置,不仅体积小,功率消耗少,且可靠性提高,价格进一步下降,促进了数控机床品种和产量的发展候钟力同烟又身她。
60年代末,先后出现了由一台计算机直接控先她缩表速零制多台机床的直接数控系雨影载翻味航阶优服后危统(简称 DNC),又称群控系统;采用小型计算机控制的计算机数控系统(简称 CNC),使数控装置进入了以小型计算机化为特征的第四代。
笑乡歌培联声愿亲质 1974年,研制成功使用微处理器和半导体存贮器的微型计算机数控装置(简称 MNC),这是第五代数控系统。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排顺准法须白出现了能进行人机对话式自动编制程序的数控装置;数控装置愈趋小型化,可以直接安装在机床上;数控机床的自动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具有自动监控刀具破损和自动检测工件等功能。
20世纪90年代后期,出现了PC+CNC智能数控系统,即以PC机为控制系统的硬件部分,在PC机上安装NC软件系统,此种方式系统维护方便,易于实现网络化制造。
数控技术也叫计算机数控技术(Computerized Numerical Control 简称:CNC),它是采用计算缺做功氧能言上机实现数字程序控制的技术。这种技术用计算机按事先存贮的控制程序术液点宣万台风律来执行对设备的控制功能。由于采固套抗八城课正协汉用计算机替代原先用硬件逻辑电路组成的数控装置,使输入数据的存贮、处理、运算、逻辑春喜管信雷花判断等各种控制机能的实额西灯板鸡烧便给湖得现,均可以通过计算机软距测文裂侵件来完成。数控技术是制叫门它准器书油元式味造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赵又跑科刘雨务销接影部分。
发展途径
数控技术满论三急志和数控装备是制造工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这个基础是否牢固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战略地位。因此,世界上各工业发达国家均采取重大措施来发展自己的数控技术及其产业。 在我国,数控技术与装备的发展亦得到了高度重视,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特别是在通用微机数控领域,以PC平台为基础的国产数控系统,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但是,我国在数控技术研究和产业发展方面亦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在技术创新能力、商品化进程、黄市场占有率等方面情况尤为突出。在新世纪到来时,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使我国数控领域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整体上全面迈入世界先达老进行列,使我们在国际竞争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将是数控研究开发部门和生产厂家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为完成此任务,首先必须确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为此,本文从总体战略和技术路线两个层次及数控系统、功能部件、数控整机等几个具体方面探讨了新世纪的发展途径。
就业前景
在发达国家中,数控机床已经大量普遍使用。我国制造业与国际先进工业国家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机床数控化率还不到2%对于目前我国现有的有限数量的数控机床(大部分为进口产品)也未能充分利用。原因是多方面的,数控人才的匾乏无疑是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数控技术是最典型的、应用最广泛的机电一体化综合技术,我国迫切需要大量的从研究开发到使用维修的各个层次的技术人才。
1、数控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的企业和地区
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经济效益较好的军工企业和国家重大装备制造企业。军工制造业是我国数控技术的主要应用对象。比如杭州发电设备厂用6000元月薪招不到数控操作工。 随着民营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如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数控人才更是供不应求,主要集中在模具制造企业和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 具有数控知识的模具技工的年薪已开到了30万元,超过了"博士"。
2、数控人才的知识结构
处于生产一线的各种数控人才主要有二个来源:一是高职或中职的数控技术或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的毕业生,他们都很年轻,具有不同程度的英语、计算机应用、机械和电气基础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动手能力,容易接受新工作岗位的挑战。他们最大的缺陷就是学校难以提供的工艺经验,同时,由于学校教育的专业课程分工过窄,仍然难以满足某些企业对加工和维修一体化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而采用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对学生进行教学,他们由具有企业技能工作经验的数控技师和从事高职教育多年的讲师组成。为学生毕业后到企业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另一个来源就是从企业现有员工中挑选人员参加不同层次的数控技术中、短期培训,以适应企业对数控人才的急需。这些人员一般具有企业所需的工艺背景、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他们大部分是传统的机类或电类专业的各级毕业生,知识面较窄,特别是对计算机相应软件应用技术和计算机数控系统不太了解。而在数控应用软件方向由具有从业经验数控工程师进行教学,使学生更能够达到企业数控自动化编程和工艺设计以及零件建模要求。
3、对于数控人才,有以下三个需求层次,所需掌握的知识结构也各不同
(1)蓝领层
数控操作技工:精通机械加工和数控加工工艺知识,熟练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和手工编程,了解自动编程和数控机床的简单维护维修。适合中职学校组织培养。此类人员市场需求量大,适合作为车间的数控机床操作技工。但由于其知识较单一,其工资待遇不会大高。
(2)灰领层
数控编程员:掌握数控加工工艺知识和数控机床的操作,掌握复杂模具的设计和制造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三维CAD/CAM软件,如UG、ProE等;熟练掌握数控手工和自动编程技术;适合高职院校组织培养。适合作为工厂设计处和工艺处的数控编程员。此类人员需求量大,尤其在模具行业非常受欢迎,待遇也较高。
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掌握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和机电联调,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与编程,熟悉各种数控系统的特点、软硬件结构、PLC和参数设置。精通数控机床的机械和电气的调试和维修。适合高职院校组织培养。适合作为工厂设备处工程技术人员。此类人员需求量相对少一些,但培养此类人员非常不易,知识结构要求很广,适应与数控相关的工作能力强,需要大量实际经验的积累,非常缺乏,其待遇也较高。
(3)金领层
数控通才:具备并精通数控操作技工、数控编程员和数控维护、维修人员所需掌握的综合知识,并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大量实际经验,知识面很广。精通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设计和数控系统的电气设计,掌握数控机床的机电联调。能自行完成数控系统的选型、数控机床电气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和维修。能独立完成机床的数控化改造。是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抢手人才,其待遇很高。适合高职院校组织培养。提供特殊的实训措施和名师指导等手段,促其成才。适合于担任企业的技术负责人或机床厂数控机床产品开发的机电设计主管。
对于以上各类数控人才,主要的基础知识基本相同,专业课的内容和重点不同。在课程设置方面应特别加强实训内容和与企业实习的内容,因材施教,培养企业所需的人才。在学校学习主要获得数控类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全国高校计算机等级证书、AutoCAD中级证书、维修电工/机修钳工中级证书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安可林文章网 » 数控技术专业课程标准与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