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境微生物学(第2版)》是2011年化学工业来自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乐毅全,王士芬。
- 书 名 环境微生物学(第2版)
-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 9787122109378
- 作 者 乐毅全,王士芬编
图书信息
丛 书 名:
出版时间:2011-08-01
来自 版 次:2
页 数:246
装 帧:平装
开 本:360百科16开
所属分类:图书 > 科学与自然 > 环境科学
内容简介
《环境热值准到微生物学(第2版)》在汲取国内外众多优秀教材、文献资料的基础之汽采存宽八独时身上,阐述了与环境工程、市政工程等环境领域有关的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从细胞、分子或种群等不同水平上研究环境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和生态分布等,并从微生物与物质循环的角度叙述了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查;书中还介绍了生入林物学新技术在环境微生物学响区根级除容记渐选包感领域的应用并含有血异别当县意终台右季毫与其配套的环境微生物学院易威必老识接误医续实验。本书内容全面,文字简呢湖明,概念清晰,书中各章节前均有"学习重点",章节阻族文青精章后附有"阅读建议"以及"本章小结"和"思考与实践",力求重点突出展燃零著苗去毫机继,便于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
本书适合作为高等学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技蒸怎能原第引种茶资吧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材,并可供从事环境领域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门声烈另铁歌急保管。
目录
1 绪论
1.1 环境微生物学卷且尽兵附组方剂的形成和发展
1来自.2 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360百科和任务
1.2.1 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1.2.2 学习环境微生物学的意义
1.3 微生物的概述
1.3.1 微生物的定义
委先江编销字 1.3.2 微生物的特点
1.3.3 微生物的分类
1.3.4 微生物的命名
2 病毒
2.1 病毒的特征和分类
2.1.1 实病毒的特点
2.1.2 病毒的分类和命名
2.2 病毒的形态和结构
2.2.1 病毒的形态和大小
2.2.2 病毒的化学组成和结构
2.2.3 病毒的宿主
2.3 亚病毒和新兴病毒
2.3.1 类病毒
2.3.2 拟病毒
2.3.3 朊病毒
2.3.4 新兴病毒
2.程般迅4 病毒的增殖过程
究衣 2.4.1 病毒的增殖过程
2.4.2 毒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
2.5 病毒的培养和计数
2.5煤首钢单洲困父打盐.1 病毒的培养特征
2.5.2 病毒的培养基
2.5.3 动物病毒的空斑试验
2.5.4 噬菌体的培养和测定
2.6 环境因子对病毒的影响和病毒的存活
2.6.1 降反确往及渐物理因素的影响
2.6.我还煤告老温较获2 化学因素的影响
2.6.3 病毒的存活
3 原核微生物
3.1 细菌
3.1.1 细菌的个体形态和大小
3.1.2 国据汉包伤增出脚搞细菌的细胞结构
3.1.3 细菌的繁殖
3.1.4 细菌的培养特征
3.1.5 细菌的物理化学性质
片代怕般系散 3.1.6 细菌城殖喜列形司室友的鉴定
3.1.长啊预头7 环境中常见的细菌种类
3.2 古菌
3.2.1 古菌的研究
3.2.2 古菌的特点
3.2.3 古菌的分类
3系顶听洲映.2.4 古菌在生物界的特殊地位
3.3 放线菌
3.3.1 放线菌的形态肥改小外而露和大小
3.3.2 放线菌的一依交许川研总攻菌落形态
3.曲准外便从东单力孩频权3.3 放线菌的生活史和繁殖
3.3.4 放线菌的主要类群
3.3.5 放线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和在生产实际为精地中的应用
3.4 蓝细菌
3.4.1 蓝细菌的特点
3.4.2 蓝细菌的分类
封抗 3.4.3 蓝细菌的分布与生态
3.5 其他原核微生物
3.5.1 螺旋体
3.5.2 立克次体
3.5.3 衣原体
3.5.4 支原体
4 真核微生物
4.1 原生动物
4.1.1 原生动物的一般特征
4.1.2 原生动物的分类及各纲简介
4.2 微型后生动物
4.2.1 轮虫
4.2.2 线虫
4.2.3 寡毛类
4.2.4 浮游甲壳动物
4.3 真核藻类
4.3.1 真核藻类的一般特征
4.3.2 藻类的分类及各门特征简介
4.3.3 藻类与环境保护
4.4 真菌
4.4.1 真菌的一般特点
4.4.2 真菌的分类
4.4.3 酵母菌
4.4.4 霉菌
4.4.5 伞菌
5 微生物的生理
5.1 生物生命活动的催化剂--酶
5.1.1 酶的概念
5.1.2 酶的催化特性
5.1.3 酶的组成
5.1.4 酶蛋白的结构
5.1.5 酶的活性中心和酶与底物结合的机理
5.1.6 酶的分类与命名
5.1.7 酶活力和影响酶活力的因素
5.2 微生物的营养
5.2.1 微生物的化学组成
5.2.2 微生物的营养物质和营养类型
5.2.3 微生物的培养基
5.2.4 微生物对底物进行代谢的过程
5.3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5.3.1 生物氧化
5.3.2 生物氧化的类型
5.3.3 发光现象
5.4 微生物的合成代谢
5.4.1 产甲烷菌的合成代谢
5.4.2 化能自养型微生物的合成代谢
5.4.3 光合作用
5.4.4 异养微生物的合成代谢
6 微生物的生长与环境因子的影响
6.1 微生物的生长
6.1.1 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概念
6.1.2 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和生长曲线
6.1.3 微生物生长曲线在废水微生物处理中的应用
6.1.4 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测定
6.1.5 微生物的死亡及其测定
6.2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因子
6.2.1 温度
6.2.2 pH
6.2.3 氧化还原电位
6.2.4 溶解氧
6.2.5 辐射
6.2.6 水的活度与渗透压
6.2.7 重金属
6.2.8 若干有机物
6.2.9 抗生素
6.2.10 其他因素
7 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7.1 微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现象和意义
7.1.1 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7.1.2 遗传和变异的意义
7.2 微生物的遗传
7.2.1 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DNA
7.2.2 DNA的结构与复制
7.2.3 DNA的变性和复性
7.2.4 DNA及其作用
7.2.3 微生物生长与蛋白质合成
7.2.6 微生物的细胞分裂
7.3 微生物的变异
7.3.1 变异的实质
7.3.2 基因突变的特点和类型
7.3.3 基因重组
7.3.4 基因工程及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8 微生物生态学
9 微生物在环境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10 微生物与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
11 微生物学新技术在环境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12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
附录
附录1 教学常用染色液的配制
附录2 常用染色方法
附录3 教学用培养基
附录4 总大肠菌群检索表(MPN法)
转载请注明出处安可林文章网 » 环境微生物学(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