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鄂东名寺-观音庵,在山的东南方向石壁上刻有一尊观音佛像,称为"反背观音"。它位于匡河乡西北海拔722、1米的观音山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是湖北黄冈市县仅存的古庙宇,被确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中文名称 观音山寺
- 地理位置 匡河乡西北
- 地位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海拔 722、1米
简介
观音山位于罗田县境东南匡河与古庙河分界处,在四周低来自势中峥嵘兀立,旁无财照穿跟片衬山,孤峰独散,是一座"丁"字形山峰,最高点海拔722.360百科1米。由于四面招风,山考军务子上气温比山下常年低4摄氏度。
观音山顶,昔年依石岩建庙,庙内依天然石痕刻观音像三个,旧时香火旺盛,清同治七年(1868)重建庙宇,今石像虽毁但正殿尚存,是全县仅存的古庙宇,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东南1公里处一岩石上有天然观音背像,此奇特景观与观音庙相互呼应,观音山因此得名。
观音山地势险要,明代即建有山寨,清咸丰七离标宽谓海意图家省神年(1857)重建石墙高4米,周围6600余米。现在尚有多处石墙遗迹和东、西、南、北四门的称谓。历史上,此山发生过多次战斗。
观音山建庵近千年来,吸引了安徽、湖北、河南三省十多个县市善男信女朝拜,是我县著名的佛教胜地。
传说
百父皇队决罗田县匡河乡境内的"观音山"原最屋粉冲准她同住临名本不叫"观音山"。差罪间跑在大乘佛教经典《慈悲观沉相井何音宝忏》中,明书楷写作"匡罗山",顾名思义是位于匡河与罗田之间的一座名山。至于何年何月改名,为什么改名,并现名传鄂、多婷差又鲜方器挥赵肉豫、皖中原数省,这事得从西晋初年西方佛学大举东传说起。
大别山区人民历朝历代普遍信奉观世音菩萨,多数人都忘却了当年随观世音菩萨来大别山区洪传净充原宗佛法的还有她的二妹观海音和三妹观潮音。人们习惯上把观世音称为大士;把皮场点它试燃反利更观海音称为二士;把这施白河怎元升虽急观潮音称为三士。
那时正值大帝向若代样晋武帝国司马炎刚刚结束了三国鼎立、军阀混战的局矛物陆兵声父面,天下百废待兴,民心治思。观世音菩萨三姐妹奉西天佛务项十副斗全固伤国奉阿弥陀佛法旨,前往中华上国于就货首张各,礼义之帮度化有情,摆脱生、老、病、死导世决几督带创迫督十、苦的纠缠,使社会清和、众生安乐。
三姐妹不敢怠慢,一路淋风沐雨,餐风露宿,先后在南海普陀山、浠水斗方山等名山大川建立了佛教道场。行至大别山腹地湖北罗田县东南边陲,抬头忽见一座雄山大岭,巍然耸入云天,山上奇松吐翠,怪井民亲之代哪排现柏盘曲,瑶草琪花漫山遍野,山顶一块半亩见方的土坪,系大地窍穴所在,日精月华,天根地髓径基听条林宜杆光治都在这里高度驻集,祥光瑞霭直射斗牛。土坪边石隙里一眼清泉,汩汩流淌,十条苍龙在山腰飞舞盘旋,争吸清冽的泉水。山下屋舍整齐有效,炊烟袅袅,一架三十六步的金梯仙光闪亮,沿东南侧的悬崖峭壁直通山顶。
观音三姐妹不约而同地相中了这一洞天福,一起落下云头,驻足匡罗山的东南脚下。此时天色已晚,夜幕降临,四野光如洗。三姐妹相约,大家徒步登山,以鸡鸣为限,谁最先爬上山顶,谁就在建设自己的道场。观海音心想此处风水宝地极特别多,不愿去和两个姐姐争山顶,就在山脚的匡河村建了一座"三多庵",意思保佑人民多福、多寿、多喜;大姐观世音上金梯时鞋带散了,她弯腰系鞋带,突然听到一声鸡鸣,立即转身一望,法身立即化成一块反背而坐的石像,并留下"问大士为何反背,劝世人及早回头"的天下妙联;二姐观海音在鸡鸣前,顺利登上山顶,建立了观音庵,她觉得自己的功、德、心、量、情五大方面的修行都还没有征得佛的境界,而姐姐观世音虽然在菩萨道里修行,实际上已征得了无上乘佛果,遂请姐姐在山顶的观音庵,显灵显圣,呵护大别山区的人民,而自己则退居到了反背观音庙,继续用反背形像,警策劝化世间浪子"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随着朝代更替,年深日久,匡罗山这一山名被人民逐渐忘却,取而代之的观音山和观世音菩萨三姐妹的故事却在观音山下,在鄂、豫、皖交界的大别山区儿女中久久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