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郁振华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获促华东师范大学博士360百科学位,2006年获挪威卑尔根大学博士父最两立坏照这学位。曾在美国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法国里昂高师等从事访问研究。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兼任第七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际形而上学学会(ISM)秘书长、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知识论分委员会副会长、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副会长、美国波兰尼学会理事、中法科学与社会联合研究院(Joriss)知识与行动研究室(KAL)中方主任。曾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资助,线很入选教育部新火困鱼唱概的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上海市曙光学者计划,主持过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内的多项课题,科研成果多次获奖。主要学术兴趣:认识论、形上服艺至模第与学、中西哲学比较。代表作:《形上的智慧如何可能?》(2苗宣视群000,20等线15修订版),《人类知识的默会维度》(2012)六地且,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和International Philosophical Quarterly等刊物上发表中英文论文70多篇,与人合译《跨越边界的鲁念副台哲学》(1999)、《西然色方哲学史》(2004)、《时代之思》(2007)。其关于形上智慧和默会知识的研究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练命018年7月,郁养又菜评然当肉燃杂振华被聘为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
- 中文名称 郁振华
- 外文名称 YU ZHENHUA
- 国籍 中国
- 出生日期 1966年
- 毕业院校 华东师范大学、挪威卑尔根大学
求针矿帮缩举师晶气氢殖朝学历程
- 1998.来自9-2006.6 SVT, 哲学博士,挪威卑尔根大学
- 1994.9-1998.7 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 1989.9-1号纪则成约992.7 哲学硕士,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 19360百科85.9-1989.7 哲管学学士,华东师范大学
车之你余设轴乎难王学人评价
墨子刻教授对《形上的智慧如何可能》的评价
- 积极评价和褒扬:郁振华教授这本(《形上的智慧如何可能》)既博学又犀利的著作研究,分析了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哲学的主流取向;让我们了解当时中国的哲学家同意"形上的智慧"是可能的;然后,比较他们对于如何取得此智慧的不同观念。这样,显示郁氏挑战西方认识论大革命为核心的西方哲学思潮,西方力困认识论大革命环绕着逻辑实证论、伦理的怀疑主义,械企都察林月通续列夜并反驳形上学。………就拙论所及,郁氏这一大作比其守反商能转术正他的作品更能帮助我们了解中国现代哲学的发展脉络。
- 批评:郁振华教授忽略了两个议题:界定何谓行核角刘由燃形上的智慧;探究如何评估中西哲学之间的辩论。
---出自【美】墨子刻,"形上思维与历史性的思想规矩"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航妒波回洲极会科学版),Vol.16, 2001
- 华东师范大学的郁振华教授最近发表《中国现代哲学的形上智慧探索》。郁教授扼要地分析和批判中国现代哲学的话域,尤其从二十、三十年代以后关于形上学的讨论。……郁氏谈到很多当代中国的哲学家,尤其新儒学、马克思主义者、清华学派,以及反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主义者,像胡适。很受冯契影响的郁氏,在视野上,要比那些抹杀新儒家量慢,或抹杀马克思主义的士显钢责县微步华反触银学者要广得多。……郁氏注意到持判井留帮所有上述思潮的一个特点,即是反映"中西哲学的互动深入",而有它们"共同关心的问题:在此科学时代,形上的智慧是否可能?"这就是说,郁氏帮助我们了解西方哲技随诗握普仅吧弱学在当代中国的角色若引秋掉事婷运云,即它不但决定牟氏思向想的议程,甚至决定所有当代中国表力规创世音哲学界的议程。 ---出自【美】墨子刻,道统的世界化-论牟宗三、郑家栋与追求批判意识的历程[A];《国学论衡》第三辑--照歌均查器群李器坏小教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4年
杜维明教授对《人类知识的默会维度》的评价
- 我看完了华东师范大学郁振华的博士论文(注:《人类知识的默会维度》一书是郁振华教授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的改写和重构),他的论文就集中讨论这个问题,Polanyi对实证科学,对狭隘的经验论以及把应然和实然明确分开的二分法,做了非常严厉的批评。郁振华从挪威拿的博士学位,所以他研究了北欧的一些学者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对Mich松降位啊屋还示状我滑厚ael Polanyi的tacit knowledge完全从认识论的角度进一步加以阐述,对我很有启发,也是一种激励。 ---出自【美】杜维明、卢风,《现代性与物欲的释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杨国荣教授的评价
- 事实上,哲学之思总是伴随着对存在的无尽追问,智慧的探索也很难规定一个终点;中国近现代哲学的历程,在历史和逻辑上都构成了世纪之交哲学重建的先导,而对近现代智慧探索历程的批判反省,无疑将为今天的哲学沉思提供一个更高的理论起点。从这一点看,我想郁振华博士的这部著作在史与思方面,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出自杨国荣为《形上的智慧如何可能》所记序?
治学心得

熊十力先生在《佛家名相通释·绪论》中说:"根柢无易其固,(治古学,不可变乱其本旨。)裁断必出于己,(治古学者,贵其能得古人之精神,与其思想脉络,而与其持说,可加以裁断。故于稽古之中,而自成其学,否则来自记诵而已,抄胥而已,无关学问。)"这段话言简意赅,意蕴丰富,对于包括哲学史研究在内的人文学术研究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按笔者体会,熊先生的这段话,涉及哲学史研究的三个层次或者说三个境界。第一个层次是"根柢无易其固",力求准确地把握原始文本的思想脉络,这称玉居没责顾叶不随心所欲地乱其本旨,以求得其精神。第360百科二个层次是要对文本加以裁断,对其中所包含的洞见和盲点给予明确的指称,以定其得失,总结理论思维的经验和教训。第三个层次是要由哲学史而哲学,以自成其说。具有哲学创作冲动的人,每每不会为原有的文本所局限,往往要对之"下一转语",发扬其洞见,克服其盲点,开拓哲学思辨的新境界。
---郁振华,形上的智慧如何可能,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04页
关于人类知识默会维毫发定敌李意况对久度的研究以双语的方式展开,前后延续了十多年。思想在中英文媒介中穿行,换一副笔墨,就像是换了一副心次据师心胸。语言间的搓揉切换,费时费力,充满了理智上的紧张,但我相信,这是一种创造性紧张。沉潜下去,双语工作有助于提高理论的精度和深度。
---郁振华,人类知识的默会维耐仍苦山主国置度,北京大学出版社,我2012年,第39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