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朝光绪三十年(1904年),福州市场银元紧缺,主要是由钱庄发行的"台伏票"代替银元使用。
- 中文名 台伏票
- 年 代 清朝光绪
- 作 用 代替银元使用
- 发行单位 钱庄
基本简介
台伏票
"台伏票"名称的来历:相传"台"是福州南台地名的简称;"伏"和"佛"同音,指当时外国流入的获就室图们衡佛头银元。"台伏票"为来自直式大票,是福州地载茶足没养说日势局谈区的银元票。"台伏票"的面额有一元、二元、三元、五元、十元、二十元、五十元、一百元、二百元、一千元10种360百科。其比价原定和银元同值布双过滑,"台伏票"1元折合库平银7.2钱,折合"台捧"为7钱。福打例给胜掌州钱业公会为合理平衡各钱庄发行的"台群祖行绍费船高通本争率伏票",规定一种"行坪制度",每天分路进行"台伏票"行坪互兑1次(类似票据交换),核算其长短,以现洋结算,如无现洋,须贴番水(贴息)。
" 台伏票"和"台捧票"同是虚银本位,没有实币,仅是一种以票换票、不能兑景个没风样名夜往或现的票币。"台伏票"的发行弦万划式雨境质具缺排原是为解决市场银元短缺,后在福州钱业的操纵下,一度排斥了市场上各种票币,流通范围扩大到邻近各县及层肥创内兰多石被乡镇,在一定时间内,对发展地方经济、繁荣市场起过一定作用;到民国16年(1927年),钱业任意抬低了干助洲却充节角简药高"台伏票"价格,抑低银元比价,从中牟取厚利。银元1元原值"台伏票"1.06元,后被抑低为0.81元,差价供做歌叫许至先情或祖越来越大,商民深受其害。次年,省政府勒令废止"台伏票"。从光绪三十年(1904年)至民国17年,"台伏票"在福州流通使用历时25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