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来自德村是镇雄县五德镇的一个行政村,地处五德镇所在360百科地,距镇政府所在地 0.5 公里,通往五德镇的道路为水泥路,交通方便,距镇雄县城46公里。东面邻联例本镇阳坪村,西面邻本镇木坪村,北面邻本镇静配控念评持沿似大水沟村。辖街上等28个村民小组。当地海拔及温度适合种植玉米、小麦、等农作物,全村农民收入以种植收入为主。
- 中文名称 镇雄县五德镇五德村
- 行政区类别 行政村
- 下辖地区 大石包自然村,垭口自然村等
- 地理位置 西南区
- 面积 13.9平方公里
自然资源
村委会位于五德镇东边,通往镇的道路为水泥公路,整个村委会国土面丝儿位积13.9平方公里,拥有林地2000亩。耕地总面积5080亩,其中﹙田365亩,地4715亩),人均耕地0.65亩,主要种植玉米作物。拥有经济林果地715亩,记原主要品种为蚕桑、李子,有水面2800平方米。

基础设施
村委会已实现通电、通路、通水。截至到2010年底统计,整个来自村委会共有1142户通自来水,790户还在饮用井水;1909户通电,334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1369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360百科移动电话的农户数639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590户。

该村委会进村道路为未硬化路面,到乡(镇)交通方便,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整个村委会共有12户建有沼气池,已完成"一池三改"的2户;装有太阳能农户46户;建有小水窑3口。
农村来自经济
2006年整个村委会农村经济总收入 2006.05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493.92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24%;畜牧业收入380.28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19%;渔业收入10000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 0.04%,林业收入16.04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8.08%。外出劳务收入242万元。农民人均总收入2576万元,人均纯收入1810元。

该村委360百科会村民的住房以砖混结构住房居住为主,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截至到2010年底,五德帮伯烈村目前已有 1240户居住砖速胜才仍取象异毛斗林(钢)混结构住房,居住于土森林结构住房的农户136户,还有556线卷养市露历红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特色产业
村委会每章离的主要产业为第二产业,(种植、养殖、第三产业等等)主要销售于省内,无完善的销售渠道。2006年蚕桑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55.9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3 %。

该村委会正在发展蚕桑为主的特色产业,今后计划大力发时弦延吃脸为何怎动展蚕桑、李子、蔬菜产业。
人口卫生
五德村委会是以汉民族为主,(彝、回、苗民族混居地),截至松高免没矛片族到2010年底,其中彝族513人,其他少数民族433人。整个村年京甚牛尽内委会现有农户1932户,共7806人,其中男4349人,女3457人。农业人口数为7806人,劳南同夜动力总数3767 人,从事第一产业人口2313人,外出务工人数989人。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增长,农叫架套随刚村医疗、社会保障卫生环境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农村居民也积极参与农村社会保障,有更多的农户开始加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及农村合作医疗。至2006年底全村享受低保人数634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农户 1507元流田防户,共计6070人,参合率8处信频屋余田0%。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委会卫生所和乡(镇)卫生院,卫生所面积为80平方米,有乡村医生3人,该村委会距离镇卫生院0公里。
文化教育
截至到2010年底,五德村委会有村小学3所,校舍建筑面积4100平方米,拥有教师63人,在校学生747人,距离五德镇中学0.5公里。整个村委会农村义务教育在海到同山开州物及改校学生人数1226人,其中小学生人数747人,中学生人数479人。

该村委会建有文化活动室1个,业余文娱宣接心传队 1个,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业武述之放余文化生活,2002年、2003年被镇党委评为"先进集体、先进党组织"等等。
村务公开
该村到20助06年底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 1932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5080亩。有界家企件护离安裂觉济固定资产21.5万元,农村财务管理实行自行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及财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行政村统一(粘时存盾降贴公告、黑板报、会议) 方式公开,公开项目有相关政策、条例,村规民约,低保、五保、参合人员名单。

发展重点
五德村目前存在的问题:特色产业没有形成规模,缺乏加工厂房,没有先进技术作指导; 该村渡船坝村民组可建水果及蔬菜生产基地,但争取的"五德镇蔬菜协"会没有得到实施,挫伤了农户生产和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五德村今后的发展重点主要是:在种植业上,继续引导好农民大力发展果蔬生产的积极性,把该村发展为产、供、销一体化的果蔬生产基地;在加工业上,将该村特色产业--丝绵被加工继续做大做强,创该村独有的品牌;借助壮大集体经济组织项目--渡船坝大牲蓄交易市场的建设,同时带动商饮业的发展。种、养殖(如:增加蚕桑李子、特色产业种植面积1500亩,养殖业方面发展猪2000头),想尽一切办法增加农民收入,力争在十一五规划结束时全村年人均纯收入增加到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