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语境中的社会建构》,作者是[美]肯尼斯·J·格根(K来自enneth J.Gergen),译者是郭慧玲、张颖、罗涛,注释、解说词是赵旭东。本书是《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之一,丛球州书主编是方文。
- 书名 语境中的社会建构
- 作者 [美]肯尼斯·J·格根(Kenneth J.Gergen)
- 原作品 Social Construction Context
- 译者 郭慧玲、张颖、罗涛
-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内容介绍
社会建构论是当代人来自文和社会科学的普遍十该模研雷斯思潮。格根堪称当代社会建构论之领军人物,此作亦属社会建构论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中的典范之作。
360百科 《语境中的社会建构》主要基于以下的假设进行理论推演:任何关于世界的描述或解释都无法准确映射、描绘或反映所存事物;我们描述和解释世界的方式是关系的结果;世界建构的重要性在于其迫远社会效用;我们在描即述和解释的同时,也怕植势塑造了我们的未来;而要造福移尼二笑物般失以丰优于我拔应们的未来,关键在于反思我们视之为理所当然的世界 。
作者简介
肯尼斯·J·格根(KennethJ.Gergen),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建构论的主要奠基者和倡导者之一。美国斯沃斯摩尔胜学院教授、陶斯辨剃责循抹研究院院长,1973年发表了革命性的文章《作为历史的社会心理学》,引起广泛争议,却为一种社会建构论的知识观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其,最著名的作品包括《走向社会知识的转型》(1982)、《饱和的自我》(1991)、《实在与关系》(1994)、《社会建构论引论》(1999)、《关系的责任》(1999之装注)和《语境中的社会建构》(2001>等。
停丛书主编:方文,男,汉族,1966年生,博士,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社会心理学方向和宗教社会学方本按全八回根力向博士生导师,教育部2008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主要研究领域:当代社会心理学的理论范式、群体过程和群际过程、宗只热记教群体。
目录
第一部分 社会建构与人文科学
第1章 建构论与实在论:一种必然的来自冲壳巩灶突?
文化语境中的冲360百科突
对实在论的反对:旬谜婆欢基于南吧弱罗核政滑斯血树缺失的身体
激发敌意:根除的乐趣
作为文化资源的实在论和建构论
超越争论:面对实践的冲突
结论
第2章 心理在一个被建构的世界中的地位
去自然化与民主化
复操占真格推便境护兴与充实
心智的社会重构
结论
第3章 纯粹批评的局限
会话的关闭
作为谴责的批标线消架弱着阻状席评
共同体的原子化
批评与总体化冲动
原则中的问题
作为一种修辞形式的批评
达到批评目的的关系路径
结论
第4今先此课章 人文科学中谁讲谁答7
讲述传统
话语转向之后
探讨中的记述
结论
第5章 历史学与心理学的冲突与交融
心理学-历史学互动的经验论基础
心理的历史构成
功州移 历史语境中的心理学话语
历史学与心理学:走向多音繁荣
结论
第二部分 社会建构与社会实践
第6章 作为社会建构的治疗法(与丽莎·瓦赫斯合著 )
社会建构与治疗态度
社会建构与治疗实践
反思与创造性挑战
第7章 社会建构与教育学实践(与斯坦顿述善律末促征左若站·沃瑟姆合著)
知识:外生与内生传统
作为个体所有物的知识的让渡
田答放地简约磁屋抓双农 知识的社屑肯戒会建构
建构的多样性
教育政策和教胶字占达团当什育学实践
结论
第8章 全球性组织的伦理挑战
全球化面临的伦理挑战
原则和制裁的复杂问题
现代组织的不足
关系过程与后现代组织的伦理观
迈向伦理生成性实践
结论
第9章 后现代语境下的组织科学(与托久·塞钦可瑞合著)
现代主义和组织科学的形成
后现代转向
迈向后现代组织科学
结论:迈向触发式阳秋座身并红需会话
第三部分 社会建构与文化语境
第10章 从认同到关系政治
认同政治阻错停想础杨的阐释
建构论者的难始题
社会建构中下弱混接绝容皮王司的关系转向
迈般书别球针县段论盟香斯向关系政治
结论
第11章 科技、自我与道德建设
自我:科技致死
科技/共同体: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的终结
迈向关系的存在
结论:维持意义的母体
参考文献
索引
译
后记
序言
早在15年前,约翰·肖特尔(John Shotter) 和我便开始探讨,我们可能需要一种思想力量能把社会科学领域当中的质疑声音整迅垂抗夫培卷合起来。我们能否找到一个主题,可以共同清晰表达替代充斥各处依穿许单协创错积乙联顶的对人类科学的 采纳的无尽探求?在这些替代形式中,常人方法论、女权主义社会科学、民族起源心理学钟是样波沉此稳、标签理论、象征人类学、热和获得批判理论、辨证心理学、权力/知识的理论以及历史心理学都有了令人振奋的发展。同时,成农话委充宜这些发展似乎与基要主义科学的让位并由知识的历史和社会解释替代有重要关联。至少把这些各种各样的运动连接在一起的一种途径被社会建构(social construction)这个术语所占领。虽然这个概念出自知识社会学的记载,但现在却被用于诸多跨学科的讨论之中。最为重要的是,从知识的发生可以追溯到公社生活的程度上讲,科学就不再是实存的仲裁者。科学家们再也不能用仅仅回答了那是什么的知识宣称在人类工程中乃晚少逃避自己的责任。伴随着知识的去自然化和再文化适应,大量被认为理所当然的知识库--至少从启蒙时期便开始积累--使新的重估成为可能。其暗含之意似乎不可言少。
约翰和我都期望能够加强建构论学者们各种努力的相互对话和进一步发展,我们像伦敦塞奇(Sage)出版社诉说了这些期望。塞奇出版社主任编辑吉亚德·玛拉(Ziyad Marar)的由其热情和慎虑的忠告迅疾混合而成的答复,对随后的塞奇系列书籍"社会建构中的探询"(Inquiries in Social Construction)的诞生极为重要。从那以后的多年里,约翰和我--后来又有休·韦德卡姆(Sue Widdicombe)的加入--协助许多横跨人文科学领域的十分富有天赋的学者们,在建构主义脉络中创作了21卷著作。
《女同性恋的社会建构》[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Lesbianism (1987) Celia Kitzinger]
《认同的文本》[Texts of Identity (1988) John Shotter & Kenneth Gergen (Eds) ]
《人文科学中的修辞》[Rhetoric in the Human Sciences (1988) Herbert Simons (Ed.) ]
《集体记忆》[Collective Remembering (1990) David Middleton & Derek Edwards (Eds) ]
《日常理解》[Everyday Understanding (1990) Gun Semin & Kenneth Gergen, K (Eds) ]
《研究与反思》[Research and Reflexivity (1991) Fred Steier F (Ed.) ]
《建构知识》[Constructing Knowledge (1991) Lorraine Nencel & Peter Pels (Eds) ]
《作为社会建构的治疗》[Therapy as Social Construction (1992) Sheila McNamee & Kenneth Gergen (Eds) ]
《话语心理学》[Discursive Psychology (1992) Derek Edwards & Jonathan Potter Psychology & Postmodernism (1992) Steiner Kvale (Ed.) ]
《建构社会》[Constructing the Social (1993) Theodore Sarbin & John Kitsuse (Eds) Conversational Realities (1993) John Shotter]
《权力与性别》[Power and Gender (1994) Lorraine Radtke & Hendrikus Stam H (Eds) ]
《后现代主义之后》[After Postmodernism (1994) Herbert Simons H & Michael Billig (Eds) The Social Self (1995) David Bakhurst & Christine Sypnowich C (Eds) ]
《重构心理学的被试》[Reconstructing the Psychological Subject (1997) Betty Bayer & John Shotter (Eds) ]
《重新想像治疗》[Re-imagining Therapy (1997) Eero Riikonen & Gregory Smith Constructing the Mediated Self (1996) Deborah Grodin & Thomas Lindlof (Eds) ]
《病理学与后现代》[Pathology and the Postmodern (1999) Dwight Fee (Eds))
《社会建构论、话语与实在论》[Social Constructionism, Discourse & Realism (1998) Ian Parker (Ed.) ]
《神经性厌食症的社会建构》[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Anorexia Nervosa. (1999) Julia Hepworth]
我们带着欣喜回顾这些书目--它们惊人地丰富、由才智地支撑而往往极具胆识。同时,当前的工作将成为一个里程碑:它代表了这一系列书籍的终结性的贡献。这绝 非因为人们对这一论题的兴趣行将结束。而是,因为基于社会建构的对话已经变得如此广泛而十足多样,以至于一个限制性系列的概念将不再可行。提出存在一个特 定系列书籍表述了当前探询的本质,那纯属误导。如今一种建构论者的鉴别力是如此深地扎根于学术世界的某些角落,以至于它甚至不再需要明确的表明。这系列丛 书在促成一种共同意识方面可以说是成功的,但在这一点上这种意识还需要比这样一种尝试更多一点的努力。
我希望这本书将成为这一系列书籍的一个名副其实的结论。在很重要的程度上,这些章节的内容已经由其它丛书促成或激发出来。在这种意义上,本书可以被看作是对与我们一起工作的作者和编辑们的献礼--既作为一种补充,也作为一种致意。与此同时,在这里我的感激之情却是无限延伸的。或近或远、当前或过去的太多声音都在这些纸张中回响,以至于一种适当的表述近乎不可能。在这里,我想仅用独独一刻致谢来表达我无尽的感激之情,并以此结束此篇。感谢我的助手--赛西亚·霍尔特(Cynthia Holt),她的有力介入在这项事业达致成功中的每一阶段都是非常必要的,感谢你在这项努力中参与到我的行列中来 !
文摘
将这种学术冲突形式放置在更广阔的社会语境中是有助益的。概念上的冲突事实上是学术生活所特有的,但却与更广泛的社会中的争论在一些重要方面上具有相似之处,例如在政治党派、宗教派系、联盟和管理部门等之间。在几乎所有情况下,我们都面临着关于真实、合理和美好的不同概念,还有对某些行为方式和特定事物安排的不同信奉。正如许多评论家也注意到的,社会冲突已经成为当代文化图景的一种越来越占支配地位的特征。我们不仅面临着在种族、经济和性别差异方面越来越盛行的分裂,而且面临着在性别偏好、环境、堕胎、色情作品、宗教、社会公正等议题上的分裂。在其他作品(Gergen,1991)中,我曾尝试将这种草根行动主义的爆发与新兴的通信技术联系起来。随着这种技术的发展使得具有类似倾向的人们找到相似的他者,宣称群体意识并形成改革的日程,我们也发觉一种基于价值的亚文化的日益丰富。我将在最后一章中继续探讨在这一不断扩大的领域中亚文化的差异。
以下我希望把实在论和建构论的矛盾放在更广泛的社会冲突语境下来处理--将我们现在的论战看做是发布给社会的,并反过来可能对其未来产生影响。我们如果在学术领域中制造了大量对抗,那么该如何继续下去呢?假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行为模式中有没有什么会对更广泛的社会潜力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