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中文庙,亦称汉中府文庙,创建于明洪武五年。汉中文庙重建迄今600余年,建筑宏大雄伟,是汉中历史文化名城重要遗迹。
- 中文名 汉中文庙
- 亦称 汉中府文庙
- 创建于 明洪武五年
- 重建 迄今600余年
简介
从汉中市天汉大来自道(南大街段)沿文庙巷进去,有大石牌坊、棂星门、泮池、大成殿等建筑,共有百余间房屋,巨碑林立,威严肃穆,古树森森。棂星门是一座高大木牌坊,精雕细刻,彩绘如今仍历历在目。棂星门右侧建有乡贤祠,祀历代汉中人在外地做官名声卓著者;棂星门左侧建有名宦祠,礼历代外籍官吏360百科对汉中人民立德立功者 。棂星门正中前方为泮池,谁泮池系封建科举制象征,中了科举,方可跨越泮池。故考取秀才后就称"入泮"。泮池前去约百步就改息千倍是大成殿。大成殿是渐文庙的主体建筑,是祭祀孔圣人之殿。殿宽五间,上盖琉璃瓦额新培容赶周天己怕则,斜山九脊顶,四角上翘,中间有对石狮雕刻龙形花纹,四角柱各雕一只伏狮,背驮花瓶再立一柱。殿外砌以石栏杆,建筑工艺十分精巧。大成殿殿阔五间,进深六椽。上施琉璃筒瓦,斜山九脊顶,四角上欢由决鲜紧苦铁临翘,坡度陡急。中间有石宣言妒械效乱值柱一对,上雕龙形花纹,四角石柱各雕伏狮一头,狮背花瓶上再立一柱。殿外四季宗培令视激冷处展象席周,砌以石循板栏,建筑构思与工艺水平都很精致。大成殿除房顶在"文革" 中罹难重盖外,其余部位,仍保留究么按析独垂明代原貌,雄伟壮观。大成殿有东西廊房,前为棂星门、戟门、泮池;后为尊经阁,分列志道、据德、依仁有脸小凯企、游艺四斋,阁后为会撰堂;左为明伦堂,乱笑门持右为府儒学(又名庙学),再右为南郑县儒学。

文庙棂星门左,建有名宦祠一座,祀历代外籍的贤良官吏,对介陆斗些条游汉中人民立德、立功者;棂星门右建有乡贤祠一座,祀历代汉中人在外地做官的政声卓著者。
汉中文庙东南建有方正学祠一座,祀明建文朝托孤大臣、殉节靖难之役的方孝儒。因孝儒曾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做过汉中府学教授,振兴教育,启迪后学,功德显著,故后人建祠于文庙之侧以祀之。又文庙正东建有蓝公祠一座,祀明正德朝在汉中剿贼安民庆载则、恤苦贩贫的蓝璋,后人怀念,特为建祠于文庙之旁以祀之。
汉中文庙地基宽阔,与四邻及居民地界毗连,犬牙交错,常因争地界纠葛不清。至明成化十年(1474年),会同有关四邻,共同协商,划清界限,刊立"汉中府儒学地基图碑"一通,以杜纠纷。碑横方形,高65、宽125厘米,界分两段,前段刻地基丈尺亩数。其文日::"汉中府儒学地基四至周围丈尺亩数,开列于后。计开:东至万寿寺后宫墙,南北144丈;西至军营巷道,南北1 12 丈;南至城墙,东西84丈6尺,北至官街,东西76丈。周围地基,共416丈6尺,通该地171亩标3分6毫有零。"后段刻儒学地基平面图一幅。汉中府朝艺航序农铁全次文庙自明洪武五年(1372年)大举重建( 可谓创修),迄今600余年,维修、重修和扩建的次数,不知凡几。其大型重牛厂点执修、扩建竣工后,多刻碑纪之。惜沧海桑田,碑多损毁,今所存者,寥若晨星。
汉中文庙的历史
汉中文庙上航存答跑设够九台值员汉世纪60年代曾遭练跑宣略酸协例破坏,后经收集整理,今仍存部分文物。大成殿在原址上修复后已成为汉中市政府会议室,仍保留古色精美格调。棂星门及泮池依存留在市政府后院,旁边竖立着汉中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标牌。
为保护文物古迹和宣扬国家级汉中市历史文化名城起见,特检阅有别点适程在关地方史志并躬履寻觅现存汉中文庙石刻,虽系一鳞半爪,却可窥斑知豹。纂缀成文,以飨读者,使知汉中市历史文化名城,并非虚语,欲睹前人辛劳业绩,确有实物。
现将历代多次重修汉中文庙、儒学,发展教育事业有史可稽者,列次如下:
明洪武五年(1372年),知府费震拆除破旧危房,扩展汉中文庙地基,大举重建,等于创修。
成化十年(1474年)刻立"汉中府儒学地基图碑"一通,现存汉中文庙。
成化十一年(1474年),知府赵玉扩建,伍福撰《新修庙学记》碑,现存汉中文庙。
弘治十六年(1503年),知府周东重修,周自撰《汉中府修学庙记》,刻碑竖于汉台"洗心亭"西侧,今尚存在。同时,谢文又撰《汉中府重修庙学记》, 亦记此事,刻碑竖于汉中文庙,今佚。
正德四年(1509年),关南分巡道副使吕和(字克中)重修汉中文庙,吕榕撰《南郑县学记》碑,今佚。
正德十四年(1519年),汉中人在汉中文庙正东为蓝璋建祠,康海撰《蓝公祠记》碑,竖于汉中文庙,今佚。
嘉靖十七年(1538年),巡茶御史刘良卿部汉中,见汉中文庙残破,指示重修竣工,刘彭年撰《重修汉中府儒学记》碑,现存汉中文庙。同年, 知府陈矶在文庙大成殿东北二十步,创建"启圣祠"一座,专祀孔子的父亲叔梁绝(后改为"崇圣祠")。张佑撰《启圣祠》碑一通,今佚。同年,知府陈矶创建启圣祠后,又见汉中文庙及庙学,虽经刘良卿伤修,濡学房舍,仍然不足应用,且尚有残破者。特别是祭祀乐器,腐朽不堪,不能使用。于是又筹款添修学舍并购制新器。张佑撰《修学置器碑记》,将新构学器名称,勒诸琐眠,加强保护,此碑今佚。
万历二年(1574年),知府项思教在汉中文庙东南,创建方孝儒祠一座。徐用俭撰《方公祠记碑》,今佚。万历中(1573-1620),,汉中知府李有实、崔应利、潘文、王在台等,相继修复汉中文庙和儒学,厥功伟矣,不叮磨灭。
清顺治五年(1648年),知府张元初重修汉中文庙,七年(1650年)竣工,由赵京仕撰《重修汉中府庙学记碑》,现存汉中文庙。顺治九年( 165 2 ) ,朝廷颁发教育法规八条,命各级儒学、书院、刊碑"卧" 于校门,学生出人,读熟记牢,终身奉行不渝,故称"卧碑" 。汉中府儒学"卧碑",现存汉中文庙。
顺治十年(1653年),重修蓝璋祠毕,赵京仕撰《重修抚秦都宪东鲁蓝公祠碑记》,现存汉中文庙。
顺治十七年(1660年),关南分巡道副使崔之瑛、知府冯达道等主持重修汉中文庙工竣,党崇雅撰《重修文庙碑》,现存汉中市博物馆。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知府滕天缓主持重修庙学,工竣。滕自撰《重修汉中府庙学记》,刻碑竖于汉中文庙,今佚。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知府段大章重修府学、汉中文庙次,段自撰《重建汉中府学文庙记》,刻碑记之,碑今佚。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陕安道高赓恩,主持重修汉中文庙一次,高自撰《重修汉中府文庙记》,刻诸于碑,今佚。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农历八月一十七日,由陕西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张笃伦主持,在汉中文庙举行了一次祀孔典礼,由军政地方单位官员及各学校代表参加。事后,刻立了一幢四方形华表,竖于汉中文庙泮池之南。南向正面刻:《建修汉中文庙公园碑记》:" 汉中文庙,规模宏伟,代有兴修,郡、县各志,记载茶详。民初祀典稍弛,蓬篙盈目,识者忧之,始附设民众教育馆于殿内,藉资观摩,兼作看护。今春举行祀孔典礼,偕驻军李师长及兰、余副师长程万、王参谋长禄丰,瞻渴既周,见古柏森森,蔚然成林,……,东向正中篆刻"唤起民众,以张四维"八个大字。上款:"陆军第四十九师师长李及兰题。" 下款:"中华民国二十五年九月立。"北向系陕西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秘书毕蔚如题词,因碑漫德,从略未录。西向由专员张笃伦撰并书赞词一篇,漫德未录。此华表原竖汉中文庙,现移至韩信拜将坛东侧场边。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在文庙泮池南又竖一幢四方形华表,现仍在原地,系汉中各县为驻军第五一一师献旗而立的。南向正中刻"党国干城"四个大字。上款:"佐功师长暨全体官兵大鉴"。下款:"陕西省第六区南郑、城固、洋县、褒城、两县、略阳、宁羌、凤县、留坝、西乡、镇巴、佛坪各县政府及各机关、法团、士庶人等敬献"。西向刻《汉中各县政府及各机关、法团献旗王师长书》:佐功师长摩下:汉中地接川陇,历为重镇。去岁,西京事变,形势险恶〔摩一下布置周密,声威远播,全体将士,效命驰驱。卒使敌人望风却步,间阎得庆安居,官绅:庶,钦感至极。复蒙整军之余,躬督将士,努力修路及各项建设,并捐助巨资,提倡各县文化事业,,口口有口皆碑,缅维功德至伟,礼宜崇极至隆。兹闻移师川边,瞻依倍切。经各县父老、法团、政府,共同商定,敬献名誉纪念旗两面,并推举代表,集合南郑仅择于五月二日,在联立中学举行总理扩大纪念周后,敬献靡与全体武装同志,虽芹曝不足将意,而精诚期于水垂。专此上陈,恭颂崇安。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吉日。北向正中刻"民众良友"四个大字,题款:" 陆军第五一一师全体官兵名誉纪念"。寿、问刻专员张笃伦题词,因漫嗯未录。
汉中府文庙,是汉中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象征,希望有关单位和广大群众,加强保护汉中文庙,收集散失的碑石,汇聚起来,让他们永远作为汉中人民爱护汉中市历史文化名城和教育青少年的实物标志和教材。
附:清段大章《重建汉中府学文庙记》碑文
汉中府学文庙,宋庆历时建于城外东南里许;元至正间,移置城内西南隅。逮有明迄清,递加修葺,率皆补苴涂饰,于今数十年矣。墙欹瓦脱,亟应修治,守土者之责也。
章初下车,恭谒圣庙,窃以为此郡急务莫重于是。因与首邑南郑县令谋,共请于道宪,创议重建,倡捐银各千金。各邑绅庶,共捐银一万九千六百余金。慎择董事,鸠工庀材,因其旧址而增益之。自大成殿两庑、戟门、棂星门、宫墙左右门,以至崇圣祠、尊经阁、敬一亭,忠、孝、节、义四祠、周围垣墙,内而台阶、泮池,外而石兽、石表,体势之卑者,增之;规模之隘者,阔之;位置之偏者,正之;旧制之缺者,补之。无不尽美尽善,焕然一新。经始于道光二十六年秋九月,落成于二十八年冬十月。其间,易木以石,易土以砖,易朴实以文彩,期经久而务壮丽者,非徒为焜耀一时计也。盖士为四民之首,士风盛,而后教化有其原;圣为万世之师,圣庙崇,而后仰瞻动其志。我朝重熙累洽,雅化作人,自京师迄郡县,莫不设学立庙,俾诸生以时习礼其间,动其景仰,而定其趋向,大道之行由此其选也。况汉郡,召郇遗风,素称美俗。而廉泉、让水,文里、武乡,山川灵秀,代产英奇。则斯庙之新也,有不瞻望美富而愈勃然奋兴哉!
是役也,其倡始者,为前陕安道今山西布政使兆那苏图;其赞成者,为今陕安道陈晋恩,城固县令潘清,洋县令林绶昌,城固县教谕牛振声;而其始终厥事、历久不怠者,则南郑县令朱清标也。其董事出力以及捐输姓氏,另泐贞珉,以志盛举云。
注:段大章,四川巴县人,进士,清道光年间任汉中知府。